ID: 22530447

1.2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1844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滋养思辨性思维 扬中华文明之光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 理清文章第二、三回合的思路,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 修辞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温故知新,激趣导航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初步领略到,孟子,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己志,为实 现他心中所畅想的圣王之志,游说诸国客卿于齐;孟子,慧眼如炬,善于攻心, 论辩跌宕生姿。 通过前面第一回合的努力,齐宣王被孟子说动了,可以说是在思想上解决了 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他说“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意思 就是说自己还是没有信心。 孟子针对宣王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取了什么方法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呢? 学习活动二:梳理论述思路,品味雄辩艺术 1.问题:在第二回合的论辩中,孟子举了许多事例, 目的是什么呢? 分析:如果这时孟子就直接告以 “老吾老 ”“幼吾幼 ”的推恩方法,那只 能是一种生硬的灌输,效果肯定不佳。 ①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大道理具体化,易于理解。如,以“举一羽 ”“见舆 薪 ”比喻保民,以此来说明保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又如,用“挟太山以超北海 ” 比喻“不能 ”的事,用“为长者折枝 ”比喻轻易可行的事,来解释保民是“不为 ” 而非“不能 ”。 ②类比推理。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 为不用明焉 ”,推断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自 己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③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如:以“挟太山 ”与“折枝 ”作对比,说明“不能 ” 与“不为 ”的区别,从而指出齐宣王不行仁政,实是“不为 ”而非“不能 ”;以 对比手法指出推恩与不推恩的结果,“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以 “恩足以及禽兽 ”和“功不至于百姓 ”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2.问题:文中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 ”于民,请依据孟子的论述谈谈你 对“推恩 ”的认识。 分析:所谓“推恩 ”,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的论述,“推恩 ”的基 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 ”;“推恩 ”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 ”为起点,使其 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至于兄 弟,以御于家邦 ”,这两句表明“推恩 ”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 人。而“推恩 ”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 3.问题:在孟子发出了“推恩 ”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 意地表示要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 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的? 分析: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发现孟子始终对心中 “大欲 ”念念不忘。那么,他的“大欲 ”是什么呢?这是孟子必须认识到并扫清 的障碍,否则,王天下的大道理还是不能让齐宣王听到心里去的。所谓能破才能 立,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一激, 再故意提出:“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 哉!”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 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接着又 以邹人与楚人为例,详细剖析,晓之以利害,指出只有放弃称霸的企图,反本而 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这样,齐宣王的图霸大欲便失去了成立的基础,不得不 重视孟子“保民而王 ”的基础。 4.问题:破了之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