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30分钟 55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24·南京高一检测)下表为法国1919—1937年的一些举措。这可以用来说明法国() 年份 事件 1919年 开始研究边境工程设防问题 1925年 制定了构筑独立筑垒地域配系的计划 1927年 决定先在法国东北构筑梅斯、劳特尔和贝尔福3个独立的筑垒地域,并于1928年开始施工 1937年 决定沿整个法国、比利时边境直至北海边,构筑防线 A.致力于遏制法西斯进攻 B.试图构建集体安全防御体系 C.意欲重新划分欧洲疆界 D.存在着消极被动的战略思想 【解析】选D。法国从研究边境工程设防问题到制定计划用了6年之久,而且修建规模逐渐扩大,这说明法国面对战争威胁加剧的情况下,忽视了对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的研究,只能从被动防御的角度研究应对策略,故选D。 2.1936年11月,德日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规定:当缔约国一方遭到苏联进攻或进攻威胁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有利于苏联的行动并立即商讨“保护共同利益”的措施。该协定在当时旨在( ) A.建立侵略苏联的同盟 B.摆脱国际联盟的束缚 C.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D.掩盖对外侵略的野心 【解析】选D。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结成军事联盟,目的是瓜分世界,排除A;该协定强调的是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并且在此之前,德、日就已经退出了国际联盟,排除B;该协定强调的是对外部的侵略,而非国内的斗争,排除C。 3.1940年9月,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承诺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相互协助。1941年德国三次调整对日政策:3月要求日本在远东进攻英国;7月要求日本进攻苏联;11月又鼓动日本对美国开战。德国调整对日政策的出发点是( ) A.扭转日趋被动的战争形势 B.阻止反法西斯大国走向结盟 C.拉拢日本防止轴心国分裂 D.德国对本国现实利益的评估 【解析】选D。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二战期间,德国为取得欧洲战场的胜利,调整对日政策,其出发点是德国对本国现实利益的评估,故选D;材料未提及德国在二战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A;德国的目的是分散反法西斯国家的兵力,以保证其在战争中的地位,排除B;当时德国和日本都属于法西斯国家,不需要拉拢日本,排除C。 4.(2024·南京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法通过一次会议出卖了某国,“作为德国人负责对苏开展的代价”,证明了绥靖政策是“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被出卖的这个国家是( ) A.捷克斯洛伐克 B.立陶宛 C.波兰 D.奥地利 【解析】选A。依据材料“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结合二战的相关知识点,可知指的是慕尼黑会议上,英法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A正确。 5.法西斯运动强调“沙文主义”(民族主义的好战形式),一些法西斯领袖经常将其与夸张的民族优越感联系起来,然后把国家疆域看成人为限制,限制他们与居住在其他国家的那些同种族或同人种的居民实现统一。这一认识( ) A.体现出民族国家的正义诉求 B.掩盖了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C.说明地理因素对和平有影响 D.直接引发全球战争的爆发 【解析】选B。法西斯好战民族主义的言论掩盖了其侵略本质,B正确;民族国家的正义诉求与否定国家疆域、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等不符,排除A;法西斯领袖鼓吹民族主义与地理因素无关,排除C;法西斯主义利用了沙文主义和民族优越感,发动、扩大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直接”说法错误,排除D。 6.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罗斯福总统的忧虑主要来源于(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B.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C.二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D.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解析】选D。1939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