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课题:习作:写读后感 内容分析: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读后感”,意在让学生学习清楚地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想。写读后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更深人的理解,从而实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双重提升。 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了什么是读后感。教材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列举了阅读中常有的感想--对人物印象深刻、被内容所触动、从道理中获得启发,意在唤起学生的阅读记忆,引发学生的共鸣,为选材提供思路。接着,教材总结了读后感的大致定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读后感。 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并提示了写读后感的方法。教材首先提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先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印象最深的内容,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简单介绍是要求学生概括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逐渐形成的能力;而“写出自己的感想”是新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材针对这一情况,提示了具体要求:感想一定要真实、具体;既可以联系已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成文后的要求。首先,教材列举了两种为读后感拟题目的方法:一是只列一个正标题;二是“正标题+副标题”,其中“正标题”是习作中心意思的提炼,“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说明。这种“正标题+副标题”的题目形式,在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拟题方法。接着,教材提出了自评与交流的要求:先自己读一读,看有没有把感想表达清楚,再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自评和互评,有助于学生发现习作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使表达更清晰。 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帮助学生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②语言运用: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③思维能力:通过写读后感,提高阅读和作文能力,增长见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④审美创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 重、难点: 重点:1.认识读后感这种文体,明确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写读后感的写法。 2.按照要求完成习作,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读后感的兴趣。 难点:在习作中感情要真实具体。 情境导入:欢迎各位,我们课本剧会场马上开始啦!接下来,请同学们进入会场评论环节。 活动流程: 活动一:细品名著点滴 活动二:明确要求悟重点 活动三:学会拟题,明确结构 活动四:完成初稿,赏析例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一:细品名著点滴 一、激趣导入聊体会 1.引导回忆:同学们最近在课内或课外读了哪些书籍或者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小结:从交流中可以看出,有人读《冬阳 童年 骆驼队》会被深深感动,有人读《红楼梦》会潸然泪下,有人读《武松打虎》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些都是同学们真实感情的流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读后感,把这“动人心的呼喊”写成一篇感想之花,让它绚烂绽放!板书习作主题,齐读习作主题。(板书:写读后感) 二、畅所欲言知内容 1. 教师提问: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内容呢 2.课堂互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预 设: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结构层次、写作方法等。 3. 教师小结: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不但可以知道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 写作方法等,而且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并且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4.初识读后感:什么是读后感 (学生自由发言。) 5.教师小结: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