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36529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后提升训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4-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316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答案,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学年
  • cover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基础巩固】 1.魏晋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中,很多佛像都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衣褶层层聚拢,很齐整,袖子也很宽,几乎垂于地面,这是典型的汉式衣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儒学丧失正统地位 B.佛教居于正统地位 C.三教思想趋于融合 D.中外文化相互交融 2.1606年,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著有《几何体论》《几何用法》《泰西算要》等数学著作;1613年,李之藻根据德国人克拉维斯的《实用算术概论》等编译而成《同文算指》。这些成就得益于(  ) A.农耕文明的进步 B.良好的社会科研氛围 C.西方科学的传入 D.传统科技丰厚的底蕴 3.1919年夏开始,上海知识分子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例如借用墨子的“兼爱”思想来解释社会主义的理想,主张井田制是中国早期的土地公有制形态。这表明当时(  ) A.中国共产党成立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马克思主义成为广泛传播的主流思想 C.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来理解中国传统 D.马克思主义传播受到旧思想框架影响 4.“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的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知(  ) A.近代救亡图存运动形成高潮 B.政治革新助推西学东渐开始 C.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D.中国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5.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的向外传播(  ) A.说明中国是世界文化中心 B.源于儒学的强大吸引力 C.源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 D.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 6.清乾隆时期,受西洋透视法影响,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年产数万张,远销日本、东南亚。受“姑苏版”年画透视法启发,日本江户时期的浮世绘画家奥村政信绘制出浮世绘作品《唐人馆之图》。由此可以证明(  ) A.江南是中外互动的中心 B.西学东渐激发创作热情 C.文明交流助推艺术发展 D.明治维新效仿中国文化 7.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写道:“如果想看看各种发明的力量、品德和作用,则最显著的例子……新近才发明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种发明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表面和一切事物状态。”材料旨在强调这三大发明(  ) A.改变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 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C.使世界开始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8.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 A.侧重经济交流 B.崇尚和平交往 C.凸显对外开放 D.强调多元互鉴 【能力提升】 9.据考证,东汉时,安息国王向中国献上了第一头狮子,狮子开始被国人认识。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被尊为佛教圣物的狮子得到了国人的喜爱,宫殿、庙宇、园林、住宅等建筑前守卫着雕刻的石狮,民俗活动中表演舞狮,独特的“狮子文化”在中国兴起并发展起来。据此可知(  ) A.艺术创新推动了文化交流 B.安息文化开始影响中华文化 C.佛教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D.中华文化在吸收中发展升华 10.明清之际,方以智认为,西学“贵在质测,征其确然者耳”。清初,戴震吸取了西学的逻辑方法,撰写《孟子字义疏证》。戴震的学生焦循赞同利玛窦带来的地圆说,用西学的数学符号演绎自己的《易》研究。这反映出当时的西学东渐(  ) A.增强了科学技术的近代化趋势 B.推动了明清进步思想的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