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36530

第1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达标检测(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日期:2025-05-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0次 大小:279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答案,必修,选择性,历史,高中,学年
  • cover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龙山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文化时期,晋南、江汉、海岱、环嵩山地区的兽面或神人面均有阔脸、臣形目和蒜头鼻等主体特征。这反映了当时(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形成了区域文化认同 C.已经出现公共权力 D.早期国家进一步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佛、道三教并立;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A.不同文化相互吸收 B.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趋势 C.佛教文化影响扩大 D.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裂 3.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南宋(  ) A.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B.书院教育非常发达 C.商业发达影响农业 D.社会动荡人心败坏 4.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5.《管子》中记载:“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些思想(  ) A.体现了严刑峻法的必要性 B.继承了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民心民意的重要性 D.本质上维护君主的中央集权 6.司马迁立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志向,写出不朽名著《史记》;霍去病抱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斗志,转战万里,屡立战功;张骞凭借“凿空”的勇气,历经坎坷,开辟中西交通。他们都体现了(  ) A.顽固的忠君意识 B.昂扬的进取精神 C.强烈的功利思想 D.浓厚的爱国情怀 7.中华龙文化历史悠久,考古发现中华龙的起源与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仰韶文化时期以单一动物为原型的龙纹;龙山文化时期以鳄鱼、蛇纹为主体,兼取一两种动物特征的龙纹;夏商时期以鳄鱼、蛇为主体,兼容鱼、虎、鹿、鸟等多种动物特征的龙纹。龙纹的演变折射出中华文明的(  ) A.源远与流长 B.融合与涵育 C.借鉴与创新 D.神秘与朦胧 8.“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辞海》中,“小康”的含义有两点:一是指经济比较宽裕,二是指儒家所说的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社会。这表明中国的现代化(  ) A.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B.力图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病 C.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D.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9.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僧人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家人,不忠不孝,而是用更大的荣光和成就使家族和国家得到好处,“永光其亲”。这反映了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学的发展遭遇社会危机 C.佛教积极地融入本土文化 D.思想界出现“三教合流” 10.《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它(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翻译了98种西洋著作,其中47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书籍,45种为军事和技术一类的书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阅读自然科学著作蔚然成风 B.形成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C.开始接纳从西方传入的文化 D.已彻底改变军事技术落后的局面 11.中国近代经济学家陈焕章(师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同门)于1911年出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