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实践:中国传统节日 资料汇总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节日起源:春节历史久远,源自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活动。在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和祖先怀有敬畏之心,岁首之际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感谢天地自然的馈赠,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时也表达对祖先的追思与敬意。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习俗不断传承演变,从原始的祭祀仪式逐渐发展为包含多种民俗活动、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盛大节日。 节日习俗:扫尘,寓意除旧迎新;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增添喜庆氛围;守岁,一家人团聚迎接新年;拜年,互道祝福;放鞭炮,驱邪避灾;舞龙舞狮,祈求吉祥。 有关节日古诗词: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陆游《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酒杯还没来得及举起庆贺新年,我便就着灯光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史青《应诏赋得除夜》“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译文:今年今天晚上就要过去了,明年从明天就紧促的开始。寒冷,随着今晚这一夜就过去了,春天随着五更的到来而来。气色随时间而改变,容颜悄悄的老去。时光流逝人却没有感觉到,但是后花园的梅花已经开放了。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节日起源:元宵节起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老习俗。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灯火具有神奇力量,能够驱散黑暗、祈求光明与好运。东汉明帝时期,大力推崇佛教,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燃灯的习俗从宫廷传播至民间,逐渐融入了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成为全民欢庆的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节日习俗:赏花灯,热闹非凡;吃汤圆,寓意团圆美满;猜灯谜,充满趣味;放烟花,绚丽夺目;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有关节日古诗词: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译文: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得亮如白昼。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互诉衷肠。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译文: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清明节 时间:公历4月 4日~6日 节日起源: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上古时期,人们重视对祖先的祭祀,春天万物复苏之际,举行春祭,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感恩,祈求祖先庇佑后世。同时,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天气回暖、大地春回,正是郊外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随着历史发展,二者逐渐融合,形成了如今兼具祭祀扫墓与踏青郊游两大主题的清明节。 节日习俗: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 有关节日古诗词: 杜牧《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