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九章 1 感受可能性 一、教学目标 1. 能区分确定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2. 通过实例分析,列举简单随机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 3. 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经历“猜测—试验—分析”的过程,培养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形成随机观念。 4. 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升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 难点:感受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综艺节目片段(如“抽奖转盘”游戏),提问:“参与者能否中奖?中奖的可能性有多大?”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 生活实例:列举天气预报、抽签等场景,引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概念。 2. 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摸球游戏———区分事件类型 材料:不透明盒子,内装3个红球、1个白球。 步骤: (1)学生轮流摸球,记录颜色后放回,重复10次。 (2)提问:“摸到红球是必然的吗?摸到绿球可能吗?”引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定义。 总结: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如“摸到红球或白球”)。 不可能事件:一定不会发生(如“摸到绿球”)。 随机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如“摸到红球”)。 活动二:掷骰子实验———感受可能性大小 规则:分组掷骰子50次,记录点数1和点数6出现的次数。 分析: (1)汇总全班数据,计算各点数出现的频率。 (2)提问:“点数1和6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可能性大小与结果数量相关。 结论: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可通过试验频率初步判断。 3. 深化理解,应用提升 例题分析: (1)判断事件类型: “太阳从西边升起”是不可能事件; “抛硬币正面朝上”是随机事件; “水在100℃沸腾”是必然事件。 (2)可能性比较: 口袋中有5只黑袜、3只白袜,提问:“摸到哪种颜色的袜子可能性更大?” 结论:结果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 小组任务:设计“抽卡游戏” 要求:用卡片模拟抽奖(如5张“谢谢参与”、1张“中奖”),分析中奖可能性并设计宣传语。 目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 4. 巩固练习,课堂检测 (1)基础题: 判断事件类型:“掷骰子点数为7”(不可能事件)、“明天下雨”(随机事件)。 连线题:将事件与可能性大小对应(如“地球自转”→“必然事件”)。 (2)拓展题: 袋子中有8个红球、2个白球,若再放入3个白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如何变化? 5. 课堂小结 (1)知识梳理: 确定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的区别。 可能性大小的定性描述:“结果数量多→可能性大”。 (2)思想渗透:数学源于生活,概率思维帮助理性决策。 四、作业设计 1. 实践作业: 记录一周内某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分析“准时开播”是哪种事件类型。 2. 探究作业: 设计一个包含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游戏,并说明规则。 五、板书设计 感受可能性 1. 事件分类: 必然事件:一定发生 不可能事件:一定不发生 随机事件:可能发生 2. 可能性大小:结果数量多 → 可能性大 教学反思 通过游戏增强体验,但需注意课堂纪律管理。 结合生活实例深化理解,避免抽象化讲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