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42142

第五、六章综合评价卷(学生版+教师版)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2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6次 大小:19865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五,教师,八年级,人教,地理,学年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2月乍暖还寒之时,中国天气网发布了全国穿衣指南地图。读图,回答1~3题: 1.从穿衣指南地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 ) A.从北向南递减 B.南北温差大 C.从西向东递减 D.东西部气温相同 2.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穿衣差异大,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 3.“寒意仍浓,棉服护身”和“昼暖夜寒,衣服叠穿”的分界线大致接近我国( ) A.地势的第一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B.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D.1月0 ℃等温线   手机购物App销售的产品分类中有“特产馆”,经营各地特色产品。下面为中国行政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晋鲁豫”特产馆中产品的主要产地最可能位于(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5.“湘鄂赣”特产馆产品产地( ) A.主要位于北方地区,适合生长脐橙、柑橘等水果 B.河湖众多,农副产品丰富,出产板鸭等美食 C.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出产米粉、米酒 D.降水少,晴天多,日照强,盛产优质茗茶 6.(2023承德期末)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在平原上有许多起伏和缓的岗地,岗间为浅平封闭的洼地,洼地排水不畅,每到夏季,极易积水形成低湿地,限制了当地农业发展。治理低湿地的主要措施是“因洼制宜”,采取“鱼塘—台田”模式。读图,图中的果树和农作物可能是( ) A.梨树、水稻 B.苹果树、小麦 C.椰树、花生 D.柑橘树、油菜   (眉山中考)读东北地区地形图,回答7~9题: 7.图中甲山脉是( ) ①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之一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之一 ③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方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图中年降水量①地大于②地,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   D.人类活动 9.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其生产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广人稀 ②土壤肥沃 ③水热充足 ④地形平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陕西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下图为该省部分地理事物简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甲区域属于( ) A.河西走廊 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11.能有效解决甲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 ( ) ①陡坡建梯田 ②缓坡栽果树 ③退耕还林还草 ④修建挡土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著名的“桥上桥”(上下两层)位于黄河中游的支流上,下桥建于公元1667年,上桥建于公元1832年。20世纪70年代,当地居民在河中挖沙将下桥挖出,使“桥上桥”雄姿展现于世。读黄河流域简图(图1)和桥上桥景观图(图2),回答12~13题: 图1 图2 12.根据材料推断,“桥上桥”景观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3.“桥上桥”的下桥被泥沙掩埋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壳变动 B.过度开垦 C.水土流失 D.围河造田   某热播剧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种树人来到位于河北省北部的塞罕坝林场,在荒漠上营造起万顷林海,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漠变林海的奇迹,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为京津地区建起了一道神奇的生态走廊。读我国部分地区地形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图中塞罕坝林场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位于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界处 B.北侧是内蒙古高原,南侧是黄土高原 C.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 D.位于季风气候区 15.关于图示区域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春旱均严重 B.受气候的影响,图示平原区只能种植冬小麦 C.华北平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科技力量不足 D.塞罕坝生态林对北方地区起到阻沙、防风和涵水的生态作用   读北京市简图及气候资料图,回答16~17题: 16.关于北京市自然环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