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2.文言文二则 (一) 《伯牙鼓琴》 《吕氏春秋 本味》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 本味》。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一字千金便是因为吕氏春秋而来的)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理论依据。 “本味”一词。首见于《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本味”两种含义,一是指,烹调原料的自然之味。二是指,进烹调而出现的美味。 伯牙和钟子期是战国时代两位着名的音乐大师。 冯梦龙《警世通言》认为伯牙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 荀子《劝学篇》中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意思是说,伯牙弹琴的时候,正在低头吃草的群马也会抬起头来聆听。 这是用夸张的笔法形容伯牙演奏水平的高超美妙。 钟子期,或为楚国郧公钟仪后裔,相传隐居汉水下游马鞍山,身为樵夫。 人物介绍 “知音”一词的由来 《伯牙鼓琴》是讲述知音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断,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友谊的基础是互相理解,而其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伯牙与子期的故事;此文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 停顿划分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弹 代指伯牙的琴声 译: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心志,情志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好啊 高大的样子 像 译: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 译文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一会儿,不久 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译: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译文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断绝 认为 值得再次 译: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全文翻译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习题链接 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什么? 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原文回答:锺子期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习题链接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示例】意思:锤子期死后,伯牙扯断琴弦,把琴摔破,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交流感受:伯牙虽是著名琴师,听者无数,但唯有子期能懂其琴音与心志。子期死后,他又要回到过去那种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孤独寂寞的处境。所以,他毅然决然地以"破琴绝弦"的极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