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该遗址发现了聚落壕沟、公共墓地、大型居址等遗迹,这 些遗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组织情况,可用于研究史前社会组织演变,D 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A 错误;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 其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典型,B错误;材料没有突出湖湘文化地域 特色,C错误。 2. 答案:D。孙中山为避免党人争权夺利引发自相残杀而选择退让,这 体现出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反映了其曲折性与艰 巨性,D正确。革命失败的根源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非同 盟会员思想涣散,A 错误;材料未体现辛亥革命激发民众民主共和意识, B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革命形势的影响,C 错误。 3. 答案:C。陈独秀强调青年要自觉,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突出了 思想独立的必要性,C正确。材料并非强调个人主义,A错误;材料重 点不是养成青年的奋斗精神,B错误;材料未涉及科学教育,D错误。 4. 答案:A。1925 1927 年是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报告反映出当时 农民运动蓬勃开展,农民积极反抗地主阶级,A 正确。当时是国民革命 时期,并非反抗国民党武装起义,B错误;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于 1927 年后,C错误;土地革命运动始于 1927 年之后,D 错误。 5. 答案:B。《威斯特伐利亚和约》通过国际会议解决复杂问题,为后 续国际会议处理国际争端提供了样板,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形式, B正确。材料未体现扩大国际法应用范围,A 错误;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并非该和约导致,C 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形成欧洲力量均势新局面,D 错误。 6. 答案:B。中共在不同时期推行不同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基于国内社 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如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B正确。地主阶级在不同时期 并非都是革命主要对象,A 错误;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主要矛盾, 而非中共政策创新,C错误;中共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不是政策变化的 主要原因,D 错误。 7. 答案:C。《查士丁尼法典》对商品生产者的法律关系作了明确规定, 承认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C正确。材料未体现巩固罗马帝国统一,A 错误;当时没有新兴资产阶级,B 错误;该法典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产物, 并非西欧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D 错误。 8. 答案:A。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加, 反映出多极化发展趋势下资本主义阵营日益分化,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①③正确;材料未体现欧洲经济一体化,②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苏联 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并非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关系,④错误。 9. 答案:D。明清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对象以牛为主,这是因为明清 时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牛在农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D 正确。边疆贸易发展繁荣与记述牛的专著增多关系不大,A错误;政治 稳定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并未松动,C 错 误。 10. 答案:C。从近代上海外籍建筑师事务所数量不断增加,所属国家 增多,可反映出列强侵略程度不断加深,C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西式文 化在上海成为潮流,A错误;材料未体现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B 错 误;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消亡在材料中未体现,D 错误。 11. 答案:A。1898 年是戊戌变法时期,张之洞认为当时“邪说暴行, 横流天下”,《劝学篇》旨在纠正维新派理论中的偏颇之处,A正确。 张之洞并不支持康梁变法革新运动,B错误;材料并非抨击顽固派,C 错误;其目的不是为光绪帝看世界提供帮助,D 错误。 12. 答案:D。国民政府的这些规定提倡使用国货,客观上有利于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D正确。这些规定并非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控制,A 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官僚资本主导地位,B错误;法币改革于 1935 年进行,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