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品味语言,体会词作中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的心境,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难点:把握词作中典型意象,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拂开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诗词怀情,在宋词的舞台上,有这样一位女子,她既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也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闺怨;有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的洒脱;也有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娇羞;更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哀怨。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更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研读课文 初读:初味词情 1、欣赏配乐朗读 2、个别读,全班齐读 研读: 品味意象、词语和句子 品愁情 思考1:词眼是哪个字? 明确:愁 思考2:作者是怎样写愁?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 思考3: 运用叠字有什么好处?品味叠词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明确: 内容上:奠定全诗悲苦愁绝、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形式上:巧妙发挥了双声叠韵的作用,既增强了词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又形象地丰富了内容,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情感表达上:直接抒情,层层递进。词人先感于外后感于内,有组织、有层次地运用叠词,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己陷入愁境而不得解脱地孤苦。 (2)赏愁景 思考4:李清照在词中选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请同学分片朗读,其他同学勾画出意象。 明确:意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1、 小组合作探究:我们曾经在哪些诗句中接触过这些意象?如何理解这些具有丰富含义的意象? 2、 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三杯两盏淡酒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莫道有酒终需醉,酒入愁肠愁更愁。 --魏子安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问:为何说是“淡酒”? 明确:愁浓 ——— 晚年的凄凉惨淡 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杜甫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杜甫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亲友音讯、思乡 提问:为什么看到大雁会伤心? 1、雁声凄惨 ——— 所见所闻皆是悲凉之感 2.北雁南飞,作者从北方流寓南方(国破家亡之苦) 3.传递信息的使者 ——— 睹物思人(亡夫之痛), 提问:在伤心的时候后面用了一个“却”,请问好不好?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象征女子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梧桐更兼细雨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 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 ———刘媛 结论:梧桐和雨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思考5:这些意象有没有其它内涵? 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菊花》元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思考6:为何作者会生愁? (3)析愁因(知人论世) 李清照大事记 1103年: 新婚燕尔幸福日,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 金人入侵灭北宋,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 丈夫赴任染病去,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 卜居会稽逢盗贼,重病缠身欲丧命。 1155年: 孑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