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43289

9.3《声声慢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337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声声慢 ,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声声慢》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个人的生活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2、 了解词作中各意象的特定属性; 3、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教学重点] 1、 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生平及词作背景理解作品; 2、 分析词作如何以意象传“愁”。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鉴赏体会词人“一般愁字别样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前播放由李清照《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引出词人的“愁”) 刚才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月满西楼》,是由李清照的《一剪梅》改编而成。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这两首词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新婚未久,丈夫赵明诚即离家外出)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绪?(生:愁),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生:闲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 时光流逝,已是人生暮年,回首往事,几多欢愉、几多希冀、几多离索、几多悲戚,如今这一切都浓缩在《声声慢》中,已化作她一生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三、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先齐声轻诵全词。读了之后,能否用一句词来概括你的初读感受?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句词,应把感情重心放在哪个字上?“愁”) 这次第,次第是什么意思?光景、状况、情形? 那是怎样的情形浸满了愁绪呢? 我们来听朗读,听的时候,将心浸到词中去,试着在脑海里浮现词中所描述的一幅幅画面,一幅幅情形。 2、听录音朗读。 3、脑海里掠过什么画面?自由朗读,发挥想象,揣摩词人心境。 三、赏画面 品意象出示PPT(四个画面)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作者描述的众多情形中,选择最能引起共鸣的一处进行鉴赏? 提示:1、从意象入手。2、从关键字词入手3、从画面入手 教师设计(可做点评): 第一幅:秋寒风急图(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风来急) 提示学生把握“风”、“酒”两个意象。关键字“淡” 列出有关“酒”诗句: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玲》 酒写愁肠, 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关键字“淡”: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列出有关“秋风”诗句:(“秋风”意象略讲)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②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生备:天气看起来暖和,却时常凄冷,最难调养身体,冷暖无常的天气,显得这飘零之人何等的憔悴。这憔悴是从内心发出的啊。想要喝点酒,但愁绪涌在心头,如何抵消。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更添愁绪。 总结:酒表示愁情,但一杯淡酒化成的却是一杯浓愁,在那凄神寒骨的秋风衬托下,却是愁浓,心冷。 第二幅:雁过心伤图(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①意象“雁”如何理解? 明确:“雁”点明秋,象征离愁。 “似曾相识”如何理解?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明确:① 勾起思乡之愁、亡国之痛: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流露悼亡之悲: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