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 教科书 书 名: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掌握三国末年至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2、时空观念:利用时空观念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读懂相关的历史地图信息。 3、史料实证:在概括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4、历史解释:概括归纳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初步培养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的史实,认识少数民族内迁与北民南迁对促进民族交融和江南地区开发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东汉中后期,宦官外戚交替专权,导致政治日益黑暗,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之后,黄巾起义更是动摇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而中国历史进入了长期分裂的时期,今天我们将学习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与民族融合。 展示历史时间轴: 一、政权更迭 1、三国(三分天下) 自主学习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意义: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天下大乱的局部统一,三国为战胜彼此,发展自身经济,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西晋(短暂的统一) 西晋短暂的原因: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东晋十六国 东晋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政治特点:士族专权 1、概念: ①“士族”: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表现: 士族凭借九品中正制巩固自身特权,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现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南方开发 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原因、影响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表现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民族融合:江南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2、原因 自然环境: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劳动力与技术: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社会环境: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政策:江南统治者的政策支持 3、影响:促进商业交流与城市繁荣;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三、民族融合 1、民族融合含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