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考点五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 1912 1916 1928 袁世凯统治时期 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军阀:主要指伴随袁世凯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军事政治集团。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东北易帜,国民党北伐成功 【历史概念】 1913年3月 宋教仁案 1914年 废《临时约法》 改责任内阁 改总统任期 解散国会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1915年5月 《中日民四条约》(“二十一条”) 1915年10月 接受劝进 复辟帝制 1916年3月 取消帝制 恢复民国 不久病亡 二次革命 武力讨袁 各省独立 护国战争 第一阶段: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年8月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赢得国会选举 各派政治力量分化重组,开始政党政治尝试 解散国民党 1912年 1913年11月 (以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从政治斗争转向武力斗争) 新文化运动 第二阶段:北洋军阀割据时期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统治区域 控制北京政权时间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1916-1920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1920-1924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1924-1928 时代特征:军阀混战割据,政治分崩离析 ◎北洋军阀派系发展 原因:北洋军阀内部缺乏统御全局之人; 不同帝国主义势力扶植代理人的反映。 1、官员选拔制度 1、选拔方式: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2、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3、作用: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4、局限性: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 ———北洋政府《国币条例》(1914年) 目的:统一币制,实行银本位制度,稳定金融与贸易。 中华民国初年银元:俗称袁大头 背景:民国初年,国内币制混乱。 2、货币调整 3、外交:积极参与一战,争取国家利权 材料一:一战爆发后,外交总长向袁世凯建议,唯有参战,取得参战后和会资格,才有挽回《民四条约》中丧失权利的机会……北京政府也亟思在外交上有所突破,乃借参加欧战之机会,加入协约国阵营,努力收回国权,提升国际地位。 ———王建明、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中国劳工从青岛出发前往法国 思考:中国参与一战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取得相应的成果? 目的:借战胜国身份,抑制日本在华势力,挽回国家利权,提升国际地位。 中国劳工的牺牲与奋斗 2.(2024·甘肃高考·7)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国人视以为耻,各地掀起“纪念国耻”运动。国耻日的选择,一般以5月7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为国耻日。但自5月20日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以5月9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条约之日为国耻日。这一转变说明( ) A.北洋时期政治上分崩离析 B.国人认为救亡应以自强为本 C.北洋政府的外交彻底失败 D.国人思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1.(2021·河北高考·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 “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 ” “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 ”;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 ” “临时国会被解散了 ” “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 ”。据此可知,当时( ) 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 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 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 D B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 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