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诗词漫步 苏东坡此人,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他是课本上留下千古佳句的诗人;是饭桌上“东坡肉’’的发明人,他与佛印、苏小妹的逸事让人津津乐道。 背东坡的诗,似乎总是咬牙切齿。身为千百年前的古人,他离我们实在是太远、太远了,苏轼的形象从此被定格在那个满面白须的老人。 这次班会,我们将不谈他诗句赏析,仅仅是进入981年前,看看那个意气风发的苏东坡。 《走进东坡》之序言 东坡初行 求索之路 一蓑风雨 后人纪念 苏轼之生平 余光中老先生说,如果他要出去旅行,不会找李白一起,李白不负责任。也不会找杜甫,杜甫苦哈哈的。他会找苏东坡,苏东坡是个很好的朋友,是个有趣的人。 1056年 “三苏”进京赶考,沿江下开封 1057年 苏轼之《刑赏忠厚之至论》,博得醉翁欣赏 1059年 母亲去世,大苏、小苏赴乡守孝 苏东坡的科举仕途 苏轼最大的幸运之一,就是他科举遇到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当时的北宋,空虚造假、矫揉造作的文风盛行,可欧阳修偏偏不吃这一套。他在阅卷时,偶然发现了一篇文风质朴的佳作,欧阳修寻思着;“啊,这文章写得这么好的,肯定只有我的弟子了吧。”便为了避嫌,不舍地把这篇文章设为第二名。等揭了纸糊(相当于今天的封卷),才发现文章的作者是苏东坡。 欧阳修问东坡说:“你的文章提到‘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的典故,这是哪一本书的记载呢?” 苏东坡的科举仕途 东坡说:“报告老师,我是透过《三国志·孔融传》的注释而知道的。” 可是,欧阳修几番查阅之后,却找不到相关的资料。 过了不久,又问东坡,说:“曹操将袁熙的妻子送给自己的儿子曹丕的时候,孔融说:从前周武王曾经将妲己送给周公(孔融的意思是要讽刺曹操)。’曹操问孔融说:‘那一本经书说的?’孔融回答说:‘用现在的事实看来,应该就是这样。’关于尧和皋陶的事情,我个人也是这样推测的。” 这个人很会读书,很懂得运用书本的资料,将来他的文章一定会独步天下。 1061年 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 1065年 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1068年 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 1071年 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与王安石不和,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当王安石变法开始时,苏东坡其实并没有反对变法,他反对的只是王安石变得太快,太急了。他奋勇上书,却被朝廷小人们攻击。 欧阳修辞官,司马光隐居洛阳,苏东坡虽然仗义执言,但是于事无补。只能从地方着手,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徐州 当太守时,率领军民,站在治理洪水第一线。 在徐州抗洪时,富商贫民皆逃窜。只有苏东坡,背起蓑衣,抓好叉子,挽起裤脚,就奔赴洪水肆虐的地方。大家一看苏太守竟也不走,便慢慢地也回来帮忙了。 苏东坡任职地方官 御史台的官员们借机指认苏东坡大放厥词,污蔑朝廷。 1079年年初 调任 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1079年农历7月28日 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让苏轼躲过一劫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我太“难”了! 很快, 苏东坡被下了狱。 他望着高耸的围墙, 感到人生无望, 并把一颗剧毒的药藏了起来, 希望能死个体面。 苏东坡与儿子约定道: “如果送来的伙食是鱼,就证明有人要杀我了。” 苏东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