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46567

义务教育版(2024)五年级全一册信息科技 第5课 数学运算讲方法 课件(共24张PPT) +教案

日期:2025-04-05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5次 大小:19179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义务教育,运算,PPT,24张,课件,方法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数学运算讲方法 教学设计 课题 数学运算讲方法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信息科技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算法与描述,主要任务是认识、学习算法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顺序结构、循环结构和分支结构:利用这三种基本结构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的算法。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通常可以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进行描述。自然语言灵活性比较高,描述起来比较简单,但有时会显得不够严谨。流程图用特定的图和流程线来表达操作步骤和先后顺序,让思维过程具体化,更加直观、易于理解,贴近程序实现的方法。算法描述时,首先用自然语言对问题的核心步骤进行描述,再用流程图对算法做更严谨的描述。恰当的算法描述便于认识、分享和实现问题解决的思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温度计量方式的转换和计算大豆种子的数量两个部分。通过这两个例子,让学生了解算法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认识算法的顺序结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带领学生认识流程图中每种图框的含义,初步认识三种基本控制结构的流程图表示方式,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习目标 信息意识:根据学习与生活需要,有意识地选用信息技术工具处理信息。在分析信息、数据和算法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意识:2.计算思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算法的特征和效率,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方式描述算法。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学习身边的算法,体会算法的特征,有意识地将其应用于数字化学习过程中,适应在线学习环境。4.信息社会责任:了解算法的优势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作用,认识到算法对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的重要性。 重点 理解算法的顺序结构和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方法 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写出算法步骤和绘制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天气预报的视频,其中提到了不同地区的温度,包括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华民温度和摄氏温度是如何转换的吗 ” 学生认真观看、聆听、讨论。 引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讲授新课 一、温度计量方式的转换作为校园记者站的一员,老师请你写一篇关于友好学校情况的介绍。你在网上查询到该友好学校所在地2月的平均气温是50华氏度。为了方便同学们了解情况,需要把华氏温度转换成摄氏温度。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是用于计量温度的两种不同标准,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转换。 摄氏温度 = 5 ×(华氏温度-32)÷ 9公式建立了两个量(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之间的转换规则。  给定一个华氏温度的值(输入),通过公式计算(处理)得到摄氏温度的值(输出)。 以下是分步骤求解的过程。第1步:输入华氏温度的值。第2步:计算摄氏温度的值,用华氏温度的值减32,乘以5,再除以9。第3步:输出摄氏温度的值。以上过程是一个按顺序依次执行各个步骤的结构,通常把这种控制结构称为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算法设计与描述中最基本的结构。为了更直观地描述以上步骤,可以使用流程图描述。计算大豆种子的数量在实验室做实验时,科学课老师分发大豆种子让同学们进行发芽实验。第1小组分3粒、第2小组分5粒、第3小组分7粒……按此规律,计算第10小组的种子是多少粒?老师一共分发了多少粒种子?在以上通过公式计算获得答案的求解过程中,计算公式也是一种简单的算法。求解的具体步骤描述如下。  第1步:输入要求解的组数n。 第2步:用公式m = n×2 +1,计算第n小组的种子数m。 第3步:用公式s = n×( 3 + m )÷2,计算一共分发的种子数s。 第4步:输出m的值和s的值。以上计算过程也是一个按顺序依次执行各个步骤的顺序结构。  同样地,可以用流程图直观地表示。 学生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算法的描述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小组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