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 俄乌战争 这些事件与二战历史有何关联?今天的国际冲突是否仍受二战遗产影响? 第15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931———1945年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一、课标解读 1、核心素养解读 (1)【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二战原因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 通过学习,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程和阶段特征。 (3)【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分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法西斯的影响,认识英法绥靖政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分析二战期间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认同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背景 材料1: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姚丽《二战全史》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材料2: 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是德国、意大利、日本或者苏联,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它们是“修改主义”的国家或不满意的国家,德意日三国是要通过发动战争来改变事态的,大不列颠、法国和美国是满意的国家,都不指望通过改变条件去获得什么好处,不过,另一方面,它们对于那些条件都已失去信心,并且不情愿为了维护这些条件去冒打仗的危险。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历史原因:德日意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力图摆脱其束缚。 材料3: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严重的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剧烈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此后,资本主义世界又出现了五年左右的持续萧条。 这次经济大危机还加速了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发展,使这些国家走上了对内强化军事统制、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现代编(上册)》 现实原因:1929—193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速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背景 国家 开始时间 建立政权 主要史实 意大利 1919年战斗的意大利 法西斯国家法西斯党成立 1922年建立 法西斯政权 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②1936年与德国结成轴心国 德国 1920年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 1933年纳粹党上台, 建立法西斯政权 ①1938年吞并奥地利 ②对捷克提出领土要求(《慕》)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军人订立密约,开始军部法西斯运动。 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政权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 ②1937年七七事变 主要原因: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与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材料4: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 材料5: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了苏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