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59071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313996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2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新诗,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诗歌体裁,运用白话文,不再受到古典诗歌严整格律的束缚和影响,是比较适合当时人们表达内心思想的表现形式。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新 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1919年,郭沫若27岁,“五四”创造的激流) 《红烛》( 1923 年,闻一多24岁,“五四”退潮,困惑与希望) 《峨日朵雪峰之侧》(1962 年,昌耀 26岁) 《致云雀》( 1820 年,雪莱28岁)(时代背景:滑铁卢战役宣告了拿破仑新王朝的破灭)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关键词句的诵读,感受和体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内在的节奏韵律。 2.通过对两首诗歌的比较分析,初步感知诗歌发展的不同时期文体特征的变化与发展。 3.通过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X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所处的境遇,理解与体会诗中蕴含的青春的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与体会郭沫若和昌耀的诗歌所彰显的青春的觉醒与力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和《峨日朵雪峰之侧》是诗歌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作品。郭沫若笔下海浪翻涌的世界,如一首力的赞歌;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则构建了一个由雪山、蜘蛛、攀登者构成的凝重壮美的世界。今天,让我们一同领略诗歌的魅力。 任务一:朗读并思考———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女 男 女 齐 男 齐 齐 明确:女生读的句子是“说明”,男生读的句子则是“感慨”。最后齐读的句子既是“说明”又是“感慨”。 任务一:朗读并思考———内容和情感上有何不同? 追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啊啊”“哟” 用曲线画出诗歌的情感起伏。 明确:这种情绪的节奏是诗人的心灵对自然进行感应的结果,因而诗的节奏可以与自然的节奏达成同构。“啊啊”“哟”的出现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劳动号子,正如郭沫若本人所言,其目的是“诗歌的音乐化”(《郭沫若论创作》)。 “独立寒秋”“独立小桥风满袖”,“立”是庄重的、古雅的,也是自觉的、着意的,“站”是随意的、口语化的。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立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巨人。 任务二:赏析诗歌———标题中为何是“立”而非“站”? 巨人视角 巨人视角是一种通过夸张的视觉体验来展现不同寻常的视觉范围和感知世界的方式,常用于艺术创作中以增强故事的沉浸感和视觉冲击力。 任务二:赏析诗歌———巨人视角下有哪些景物意象,其呼号的内涵是什么 意象特点: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象征意?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笔名沫若,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诗集《女神》等;历史剧《屈原》等。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风开创者之一。 任务二:赏析诗歌———知人论世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作者正在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留学,那是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爆发不久的时间。 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诗人写下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