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0596

12《诗经》两首 2课时 教案

日期:2025-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6次 大小:4497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诗经,两首,2课时,教案
    课 题 12《诗经》两首 课时 第2课时 一、课标要求 1.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的诵读。 2.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3.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所抒发的感情。 4.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5.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二、教材分析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名篇。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和苦苦追寻的过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执著之意,感情淳朴、真挚。文字很简单,但却有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主人公形象也耐人寻味。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尽了情致。富有音韵的四字一句,回章叠句,形成一唱三叹,也渲染了一种渺远虚惘的气氛。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诗在《关雎》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诗经》的有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但爱情诗的定位可能会束缚孩子的思维,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准确、鲜明而可感。 四、教学目标 1.疏通诗句,理解《蒹葭》的主要内容。 2.学习起兴、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诗歌的主题。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起兴、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 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诗歌的主题。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出自《诗经》的第一首诗《关雎》,对《诗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叫《诗三百》,风、雅、颂三个部分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我们今天要学习诗经两首中的第二首《蒹葭》。 学习目标 1、疏通诗句,理解《蒹葭》的主要内容。 2、学习诗经起兴、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意境美、含蓄美。(学习重点) 3、感知“伊人”的形象,解读诗歌的主题。 (学习难点) 二、作品介绍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秦风就是秦地的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三、正音释义 萋萋:qī 茂盛的样子 溯洄:sù huí 逆流而上 湄: méi 岸边,水草相接的地方 跻: jī (路)高 涘: sì 水中的小块陆地 道阻且右 向右迂曲 四、一唱三叹———读《蒹葭》 (一)听读:感受诗的音韵美。 听老师配乐朗读诗歌,同学们要结合上一课时学习到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 四言句式 重章叠句 押韵 叠词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重章叠句: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