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必修1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地貌是出露地表的岩石圈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综合作用下呈现的形态,是地球演化的结果,且仍然处在变化之中。地貌类型多样,千姿百态,特点各异。人类总是依托于一定的地貌从事各种活动,一方面深受不同地貌特点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给地貌留下了深刻的人类活动的印迹。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 、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辨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的景观,并描述其主要特点。 2.简单分析地貌和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喀斯特地貌 1.定义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形成原理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H2O]和二氧化碳[C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当气温升高时,碳酸氢钙[Ca(HCO3)2]的二氧化碳[CO2]分解逸出,又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CaCO3],从而导致重新沉淀。 思考: (根据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喀斯特地貌广布的地区需要具备哪些自然条件(地质、气候)? 水、石灰岩、高温 3、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 (1)说出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的典型地区。 (2)为什么该地貌在我国北方地区不如南方地区明显? 我国的西南地区(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南方与北方相比降水量大,气温高,同时有大量石灰岩分布区,故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比北方多。 4、喀斯特地貌的主要表现类型 地表 地下 (1)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 溶沟:长条形或网格状,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洼地:面积较大,有的洼地面积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峰丛、峰林: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孤峰、残丘 天坑 石林 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 (2)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观 图4.4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的溶洞景观 溶洞: 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贵州织金洞 贵州龙宫溶洞 5、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不利影响: (1)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河;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 (2)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层薄且贫瘠; (3)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旱涝灾害频发。 有利影响: (1)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居住、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 20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2016年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 1.分析大窝凼气候特点和地貌特点。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地貌特点:喀斯特地貌,中间为洼地,周围峰丛围绕。 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 3、分析大窝凼在排水方面的优势。 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 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 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洼地,通过漏斗与地下暗河相连,利于排水。 二、河流地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