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2585

8.2《登高》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4-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423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登高,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登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高》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主要是古典诗歌。《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而广为流传。诗歌表现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使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具有很深的审美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杜甫生平及其主要作品; 2.把握《登高》的朗读节奏、情感基调; 3.多角度鉴赏《登高》的沉郁顿挫; 4.感受杜甫孤独身老多病但忧国忧民的伟大品质,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朗诵诗歌,感受诗歌的沉郁顿挫。 2.思维发展与提升:多角度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培养发散性思维。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语言描摹诗歌内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歌的炼字、炼句,赏析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赏析诗歌沉郁悲凉的意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登高诗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图景,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鉴赏关键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五、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对于诗歌的理解翻译可以大胆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主完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基本上对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及一般的鉴赏方法等要素有所认知,但是很难在具体的阅读中加以应用。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诗歌鉴赏。 六、教法及学法指导 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来感受杜甫律诗抑扬顿挫之美,以合作探究的方法来领悟诗中蕴含的抑郁孤独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以联想想象的方式再现诗中的景色描写,让学生置身诗境去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情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音频 八、教学课时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那么杜甫眉头一皱便是半个乱世。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杜甫的脚步,去听听这位苦难人间的歌者,是如何歌唱的。 (二)预习检测 任务一 :总结杜甫人生阶段的特点 能力层级:C 设计意图:加深对杜甫人生的认识。 读书游历( ) 困守长安( ) 陷贼为官( ) 漂泊西南( ) 读书游历颇轻狂 困守长安潜悲辛 陷贼为官心系国 漂泊西南诗家幸 课前预习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 少陵野老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而被人誉为“诗史”,他亦被誉为“诗圣”。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712-745,35岁之前) 35岁前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是其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望岳》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其胸怀与抱负。 2.困居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35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奸臣当道,他空有一身才华却难以施展,只能寄希望于他人举荐这一条路,因此困守长安十年。这十年间,他政治上失意、经济困顿,对黑暗现实的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看到最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写下了《丽人行》。他看到了权贵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写下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