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_____文 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 新课导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革新中提升发展的智慧 人教版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一单元 第1课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有着积极历史作用、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 一、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 三、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内涵 四、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本课内容 一、源远流长:寻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要。 二、 推宗明本:思中华文化的发展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二、 推宗明本:思中华文化的发展特点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说:“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未衰微”的主要原因? 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 沙漠、草原 森林山地 黄土高原平原 高山、高原 大海 沿海和岛屿 高山盆地谷地 湖泊河流 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方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中国人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与世隔绝的意义就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较中东或印度诸民族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各自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二千年之久;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6.人物: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 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3.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4.文化上: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对外关系:对外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未衰微”的主要原因 3.他们为什么能成为近代以来对中华文化改造与弘扬有贡献的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工农武装割据” 2.他们在中华文化的改造与弘扬中提出过哪些主张? 1.他们是谁?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敌无日不可以来,国无日不可以亡,数年之后,乡井不知谁氏之藩,眷属不知谁氏之奴,血肉不知谁氏之祖,魂魄不知谁氏之鬼……不亦哀乎! 举地球守旧之国,盖已无一瓦全者矣。 ———康有为《强学会序》 针对帝国主义掠夺中国主权、瓜分中国的局面,毛泽东深存忧虑地指出全国没有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