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7047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件(59张)

日期:2025-05-11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475664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课件,59张
  • cover
(课件网)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influence 2.3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城镇化的含义、表现形式及动力机制; 2.学会比较并总结城镇化的地域差异特点; 3.阐释“城市病”及其解决措施 课程标准 DIRECTORY 城镇化 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城镇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目 录 一、城镇化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近过程,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城镇化的含义 1987年,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近些年,陆家嘴房价均价飙到了每平米8万元左右,有些地段甚至每平米20万元。 【自主思考】从材料和图中,你能看出哪些变化? 1911年用地 1949年用地 1990年用地 54万 538万 1324万 ①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③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2.城镇化的表现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 对比右面两图,你会发现,尽管才经过3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分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城市不断涌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多,原有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现象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 3. 城镇化的动力 3. 城镇化的动力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 3. 城镇化的动力 3.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①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镇大量转移。进城务工人员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成为该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第一产业 在大多数城镇,工业是城镇经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间。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第二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相对发达。服务业发展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产业就业。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 农业经济是城镇化的最基本动力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直接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镇化的后续动力 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活动P46 考点拓展 中 国 城 市 化 模 式 城镇化的动力小结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农业发展 剩余劳动力 工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城市化 社会经济发展 剩余农产品 服务业发展 1.城镇化的动力是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2.某一区域不同时期城镇化的动力有变化; 3.不同区域城镇化的动力也有差异。 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 城镇化水平 城市/个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城镇化水平/% 60 50 4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