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3.1.3 空气与氧气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章 空气与生命 一、氧气的制取 实 验 室 里 的 氧 气 可 以 用 加 热 分 解 高 锰 酸 钾(KMnO4)或氯酸钾(KClO3)的方法来制取,也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来制取。其反应过程分别表示如下: 一、氧气的制取 1.如图 3-16,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 20~50 毫 升 15% 的 H2O2,在烧 瓶中加入 50 毫升水及 0.5 克 MnO2。 2.转动分液漏斗的活塞,滴加过氧化氢,待装置中排净空气后,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并验证收集的是氧气。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 1.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的装配、连接方法和气密性检查。 2.初步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 学习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学习粉末状固体试剂的使用方法。 3.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 目标 器材 大试管,单孔橡皮塞,橡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带 铁夹),坩埚钳,酒精灯,玻璃片,木条,火柴,粗铁丝,木炭,铝箔,棉花,澄清石灰水,高锰酸钾。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图3-18所示,把导管口的下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如果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就证明装置不漏气。如果没有气泡冒出,就说明装置漏气,应仔细查找原因,并改正。 2.按图3-19组装装置。在检查过气密性的试管中,加入约7克高锰酸钾,并把一团棉花放在试管口,用带导管的橡皮塞塞紧管口,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3.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后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加热。 4.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后,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收集气体。 5.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6.观察收集到的气体的颜色。 过程 7.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红。然后将木炭插入 集气瓶内,出现_____现象,说明集气瓶中有_____。反应 结束后,向集气瓶内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后,有_____现象。 过程 8.把2厘米x5厘米铝箔片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燃烧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留有水、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有_____现象。 过程 1.在本次实验中,图3-19中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 集装置 2.做实验时,有时会出现下列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应怎样解决 (1)点燃酒精灯后,立即将火焰集中在试管内的药品部位加热,不久试管发生破裂。 (2)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了紫红色。 (3)在做氧气性质实验时,将木炭伸入集气瓶内,产生的现象与在空气里燃烧的现象相同。 讨论 (1)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类型及相应的选择依据见下图。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因反应不需加热,故选择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因高锰酸钾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故选择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 2.实验装置 (2)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气体密度和气体溶解性 装置类型 适用气体 适用于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的大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的小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气体 3.氧气的验满 收集方法 验满方法 排水法 集气瓶口有大量气泡向外冒出时,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向上排空气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 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制取装置,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实验中,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最合适的是( ) 【答案】B 【解析】解析: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反应物是固体且需要加热,应选择发生装置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不易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应选择收集装置d。答案:B A.a、c B.a、d C.b、c D.b、d 在以上的反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