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68720

第八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同步练习 (含解析) 鲁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0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8次 大小:11630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化学,九年级,2024,教版,解析,第八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俗名对应错误的是 A.NaOH—纯碱 B.Ca(OH)2—熟石灰 C.NaCl—食盐 D.CaO—生石灰 2.梳理和归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下列关于的描述错误的是 A.俗称:苏打 B.用途:可作发酵粉 C.物理性质:白色固体 D.化学性质:可与稀HCl、稀反应 3.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将氧化铁加入到足量稀盐酸中,反应后溶液颜色变为浅绿色 D.将熟石灰和氯化铵混合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下列各组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或主要成分)三者不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A.碳酸钠、纯碱、Na2CO3 B.氯化钠、食盐、NaCl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 D.氢氧化钠、烧碱、NaOH 5.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3℃时,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 C.t2℃时,甲和乙的溶液各100g,其中溶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D.t1℃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各蒸发掉10g水,甲析出的晶体多 6.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侯德榜成功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制碱所需的氨气极易溶于水,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700体积氨气,1体积水中大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联合制碱法工业生产简单流程如图所示,涉及的反应有: “碳化”: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煅烧”:2NaHCO3Na2CO3+CO2↑+H2O 关于“联合制碱法”,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分别向“母液1”和“母液2”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都可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由NaHCO3悬浊液中得到NaHCO3固体的操作为蒸发结晶 C.纯碱按照物质类别分类应属于碱 D.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和CO2的顺序如果调换,对于NaHCO3的产生无影响 7.下列关于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和除杂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某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取样,加入过量稀盐酸 B 分离和固体 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C 鉴别、、固体 分别取样,加水溶解,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D 除去溶液中的盐酸 取样,加过量的,过滤 A.A B.B C.C D.D 8.于谦的《石灰吟》中有诗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其中蕴含着石灰石分解的原理(如图示中的①,“→”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甲、乙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 B.3个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相同 C.“粉骨碎身浑不怕”的原理是反应③ D.利用反应②可鉴别碳酸钙和甲 二、实验题 9.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实验回顾】1663年,英国化学家玻意耳将汞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打开容器盖冷却后称量,得出的结论是物质的总质量增加了,导致玻意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 (1)你认为质量增大的原因是 。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将锡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冷却后在密闭容器里称量,发现总质量和煅烧前没有变化。 1774年,拉瓦锡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得到了与罗蒙诺索夫相同的结论。 【实验重现】九年级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来到化学实验室,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再次探究,如图是他们设计的实验,请你一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1: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2: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盛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使稀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3: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试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