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下)《杨柳青》教学设计 学校 班级 学科 音乐 课题 江苏扬州民歌《杨柳青》 教时 一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听、唱、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扬州民歌的语言特点和优美婉转的音乐风格,能了解江南民歌的特征;2、学生在拓展实践活动中,通过尝试多种演唱形式、加入打击乐器伴奏,丰富歌曲演唱的表现力;3、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通过感悟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扩大音乐文化视野,增进对民歌的热爱之情。制定依据单元分析:本单元围绕人文主题,选择了两首歌曲《忆江南》、《杨柳青》;选择了民乐合奏《江南好》和女声独唱《小巷风韵》,还设计了声势律动《杨柳青》。这些音乐作品和活动都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音乐特点。学生在听、唱、动等音乐活动中能强烈的感受到江南音乐优美、婉转的特点。同时感受到江南美丽的景色和特定的水乡文化,潜移默化接受江南民俗文化的熏陶,能感悟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教材分析:《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富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因歌词中有“杨柳叶子青啊口虐”而得名。歌曲活泼风趣,曲调变化比较自由,旋律起伏较大,节奏比较跳跃,具有较浓的地方特点。扬州虽位于长江北岸,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被看做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地域的组成,所以音乐风格与江南音乐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在歌曲旋律中,没有尖锐的半音音程和强烈的半音倾向。乐汇有意进行重复的方法,表现了对语气加重的特殊效果。衬词在曲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扩充乐句的重要手段,形成乐曲活泼诙谐的风格。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体验感受和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和积累分析,比如二拍子的恒拍感比较稳定,喜欢在律动中感知歌曲的旋律起伏;同伴之间有一定的合作和评价能力。学生对于音乐与社会生活的感悟不深,音乐的文化视野不够开阔。这节课围绕人文主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音乐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江南水乡文化的风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了解民歌受方言的影响;比如了解民歌的不同体裁;尝试用不同的演唱形式丰富歌曲的表现力;再比如积极探究发现民歌不同体裁的异同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唱准五声音调,能用扬州方言愉快地演唱歌曲。难点:方言发音、一字多音、鱼咬尾四、教学内容:歌曲《杨柳青》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打击乐器、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师生问好发声练习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江苏民歌《打麦号子》。它是一首劳动号子,是民歌的一种。这节课,我们学习扬州民歌《杨柳青》。 师生问好发声练习 学生的声音进入歌唱的状态 开放式导入 初听歌曲,整体感知,边听边思考:这首民歌给你哪些感受?(节拍 速度 情绪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内容?(劳动人民下田干活)歌词和平时学过的歌有什么不同 (衬词)师小结:《杨柳青》是江苏扬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民歌之一,因歌词中有了“杨柳叶子青啊虐”而得名。 听歌曲,说说自己对这首民歌的感受和思考。唱了劳动人民下田干活的情景。(除草、施肥、打农药)衬词很多,有一大半部分都是衬词。了解歌曲 通过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在音乐感悟中激发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文化理解。 核心过程推进 看歌谱,学习旋律部分旋律一 旋律二旋律三分旋律教唱看歌谱,学习歌词部分分句唱词同桌互相唱一唱,比一比请学生唱,谁的发音好一字多音最后一句的换气第二段歌词,自己试一试师生合作了解衬词的意义加入打击乐器小组合作 全班合作演唱:“一领众和”、“打击乐器伴奏”演唱形式:轮唱 1、出示歌谱,有什么变化?是什么演唱形式?2、生生互动:(1)同桌先互相练习(2)找个伙伴来练习3、第一段:轮唱4、第二段:轮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