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2519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课件(共2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1次 大小:86197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六,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
  • cover
(课件网) 以和为贵 综合性学习 “和”始见于金文 ,本义指声音相应和,读hè。 “和”由本义和谐,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这层意思,读hé。 中国人有多喜欢“和”这个字呢? 看看那些大家崇尚的观念就知道了: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平共处、和而不同…… 看看那些人人喜爱的景致就知道了:风和日暖、春和景明、和风细雨、惠风和畅…… 看看那些为人处世的态度就知道了: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心平气和、握手言和……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2.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4.以和邦国,以谐万民。———《周礼》 关于“和”的名句 一、探“和”之义 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内心平和,不与人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他们心中的“和”都是一样的,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事业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作恶都是一样的,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和,没有背离抵触的心;同,有偏袒勾结的意思。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和因义而起,同由利而生。义,即合适,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尚未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然而不同之和,不是执己之见,对和没有损害。利,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所以有争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景公对晏子道:“只有梁丘据与我是和洽的!”晏子回答道:“梁丘据与国君只是相同而已,哪里称得上是和洽?”景公问道:“和与同有差别吗?” 晏子答道:“有差别。国君所认可的事情,里边就有不可的因素。臣进言指出不可的地方,这样就使国君的认可更加全面。国君所否认的事情,里边也含有可行的成份。臣下进言指出可行的事,这样就排除了不合适的否认。所以这样制定的政令就不会自相矛盾,人们听了政令就没有争议。 如今梁丘据可不是这样,国君认可的,梁丘据也随声附和;国君所否认的,梁丘据也跟着说该否。假若用白水加白水,谁能吃出滋味?若是演奏乐曲,只用琴瑟弹奏一个声音,谁能听到和谐的乐曲?不可以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①和,“心不争”;同,偏袒勾结,“为恶如一” “和”与“同”的区别 ②和因义而起,同由利而生。 ③和,是相对统一;同,是完全一致,没有多样性。 “和而不同”的现实意义 1.“和而不同”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2.“和而不同”是为人处世的准绳 3.“和而不同”是从政治国的法宝 4.“和而不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 “和”的内涵 弘扬大德,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协调百姓,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万邦诸侯的利益,让各个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