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72897

第1章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 鲁科版(2019)必修 第三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23546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必修,2019,科版,3份,学案
    第1章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选择题1~11题,每小题8分,共88分。 基础对点练 题组一 静电的产生 1.静电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我国早在西汉末年已有对静电现象的记载,《春秋纬·考异邮》中有“玳瑁吸”之说,但下列不属于静电现象的是(  ) 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吸起纸屑 带电小球移至不带电金属球附近,两者相互吸引 通电线圈可以吸引小铁球 从干燥的地毯上走过,手碰到金属把手时有被电击的感觉 2.18世纪电学家们观察到一个现象是所谓的“吸引—接触—排斥”现象,即将带电棒A移近一悬挂在绝缘线上的轻质导电小球B,可见小球被棒吸引,两者接触后,小球立即被排开,则(  ) 接触前,A、B一定带同种电荷 接触前,A、B一定带异种电荷 接触后,A、B一定带同种电荷 接触后,A、B一定带异种电荷 3.(多选)(2024·江西赣州高二月考)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附近有一绝缘金属球b固定在杆上。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使a、b分别带正、负电,则下列情况可能发生的是(  ) b将吸引a,吸引后不放开 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先吸引a,接触后a、b自由分开 4.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属箔片。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正电小球C时,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端金属箔片张开,B端金属箔片闭合 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属箔片仍张开,B端金属箔片闭合 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再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属箔片均张开 开始两对金属箔片都张开且带异种电荷;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再将手和C都移走,此时两对金属箔片都张开且带同种电荷 题组二 电荷守恒定律 5.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带有的负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 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 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 该现象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6.有一金属小球a带电荷量为Q,另一完全相同的中性金属小球b与它接触后,b的带电荷量为。两球分开后,对a补充电荷使其电荷量仍为Q,再让b球与a球接触,如此往复无穷多次,则最后b球带电荷量为(  ) Q 7.为了研究起电方式;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取了三个不带电的物体A、B、C,然后进行了如下顺序的操作:①使A、B相互摩擦;②使B、C相互接触;③测出A物体的带电荷量为+3.2×10-17C,最终C物体的带电荷量为8.0×10-18C(电性未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操作①时,从B物体向A物体转移了3.2×10-17C的正电荷 操作②时,从B物体向C物体转移了8.0×10-18C的正电荷 最终C物体带8.0×10-18C的负电荷 最终B物体带2.4×10-17C的正电荷 题组三 验电器的原理及使用 8.(2024·山东青岛高一期末)如图所示,用橡胶球A摩擦头发,然后将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会张开,因为球A没有和B接触 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金属箔片带上了正电 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金属箔片带上了负电 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因为金属球B和金属箔片都带上了正电 9.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和所带电性。现将一带电物体靠近原来已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验电器带正电时,若金属箔张角变小,可知物体带正电 验电器带正电时,若金属箔张角变大,可知物体带负电 验电器带负电时,若金属箔张角变大,可知物体带负电 验电器带负电时,若金属箔张角变大,可知物体带正电 综合提升练 10.(2024·北京西城高二期末)如图所示,将带正电的导体球C靠近不带电的导体。若沿虚线1将导体分成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分别为QA、QB;若沿虚线2将导体分成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