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80879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49张PPT)

日期:2025-04-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67615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4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 姓名 身份 战 偶像 嗜好 梦想 典故 田辟疆 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齐桓公、晋文公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王天下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滥竽充数 王顾左右而言他 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两人皆是春秋时的霸主。 齐宣王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但是,霸道与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王道”思想是极其困难的。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王道”。 解题 一条是选择“霸道”,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一条是选择“王道”,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治”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哪一条路更容易,而你会选择哪一条 孟子选择了哪一条路 假如你现在穿越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你面对的是一个这样的世界: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你要在这个困局中完成大一统的伟业。 课堂导入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 孟子简介 孟子思想 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王道)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 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王道VS霸道 用鲜血与白骨,通过战争不断地吞并,最终统一天下。 用“仁”治国,以“民”为先,通过“仁”使天下归心,万国来朝。 君与臣,王道与霸道,截然不同的两种身份和理念,即将展开一场世纪辩论!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 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 胡龁(hé) 衅(xìn)钟 觳觫(hú sù) 褊(biǎn)小 彼恶(wū)知之 忖度(cǔn duó) 舆(yú)薪 便嬖(pián bì) 莅(lì)中国 商贾(ɡǔ) 惛(hūn) 放辟(pì) 邪侈(chǐ) 畜(xù)妻子 豚(tún) 彘(zhì) 庠(xiánɡ)序 孝悌(tì) 颁(bān)白 整体感知 一、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二、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试概括。 三、根据文本内容,请为文章划分层次。 四、文中孟子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理想社会?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焉,臣未之 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宾语前置句 助词,的 使……听到 代词,这些人 谈论 因此。 不得已,“以”,通“已”,止。 名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