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83275

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04-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126664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9课,社会,活的,变迁,教学设计,格式
  • cover
《第19课时代巨变:社会生活的变迁———以修武县为例》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重情境创设、问题探究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讨论中感受历史的脉络。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强调社会生活的变迁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基础变化的直接结果。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事件中分析原因、比较差异、总结规律,从而形成全面的历史观。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到历史变迁与当代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历史学习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历史变迁的原因和过程,通过对比分析加深记忆,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培养其成为有历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课是本书的最后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生产力水平发展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也明显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进步在人民的衣食住行的不断改善中体现出来。同时,交通和通信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本课主要有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两个子目。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不断上升,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善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总的来说,本课讲述了我国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一系列的历史巨变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奋进新时代拼搏得来的,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的最好证明。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认知水平与背景①年龄特征: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早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②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家庭、媒体或之前的学习对社会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对历史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缺乏系统性的认识。③兴趣与动机:学生可能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感兴趣,比如时尚、科技、交通等,因此教学中应尽量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提高参与度。2.学习习惯与技能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习惯,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考。技能水平:学生可能具备一定的阅读、写作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可能需要进一步发展历史分析、批判性思维和历史解释的技能。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以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史事,特别是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史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及对世界的贡献;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2.组织学生通过收集旧照片、访谈等方法收集社会生活变化方面的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3.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家乡和家庭的变化的照片,能够学会分组与合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4.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家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