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长度的测量———认识米》(3)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长度的比较与测量”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米”,并学习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米尺测量的方法,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长度”的概念,例如身高、桌子长度、书本长度等,但对“米”这一单位的具体长度缺乏清晰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听说过“米”,但对“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不了解。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厘米”的认识和测量,能够用厘米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并且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数能力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能力。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你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用字母“m”表示,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知道1米=100厘米 对应核心素养 符号意识 数感 量感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数据意识 运算能力 □推理意识 □模型意识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教学资源 PPT、学习单、米尺、1米长的绳子 教学环节 教与学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教室的黑板有多长,谁愿意上来量一量? 指名学生拿自己的学生尺在黑板上量。 【学情预设】一名学生用学生尺测量时,其他学生会观察发现,学生尺太短了需要多次移动尺子进行测量,而且移动时,前后衔接不是很准确。 师:他量得非常认真。你们觉得这样测量的方法怎么样? 【学情预设】学生展开评价,有的认为好,也有的认为太麻烦。教师以倾听为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有没有更快、更方便的方法来测量黑板的长度? 【学情预设】学生会想到用更长的尺子测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板书课题:认识米) 二、 实践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米尺 师:(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也就是长度是1米的尺子。用它来测量黑板的长度就快多了。来,咱们一起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教师演示测量过程,学生观察。(量3次就可以了,方便且准确) 【学情预设】测量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示范,一边测量一边标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学生会发现用米尺测量比用厘米尺测量快多了,而且也准确多了。米尺上有数0,10,20,30……100,这些数是米尺的刻度,相邻两个刻度的间隔一样大。 师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 2.感受1米的长度 (1)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师:(出示米尺)我刚刚用的这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请同学们张开双臂,比画比画,感受1米有多长。 教师指定两名学生上台,一人伸直双臂,一人用米尺量。 【学情预设】学生发现自己伸直的双臂长度大约是1米。 (2)在身高中感受1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后,再指名学生进行测量。 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时,可能大多用口语描述,如“我的身高是一米二五”,也可能会完整表述,如“我的身高是1米25厘米”。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区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2厘米。你们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高?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刚才对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师: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你的身高是超过1米,还是不到1米? 同桌之间互相判断。 (3)在生活中感受1米 师: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