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声声慢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词人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等,对词人已有初步了解。也接触过其他抒写“愁绪”的作品。因此,本课教学重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能够入境诵读,把握情感基调。 2.能够涵咏品味,鉴赏艺术特色。 3.能够知人论世,体会千古悲愁。 【教学思想】 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托。新课标提出鉴赏古典诗词的要从如下方面进行:在了解作品相关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思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在诗歌的鉴赏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2.以有效课堂为原则。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重要保障,本着有效课堂的原则,进行一切设计。 【课程资源】 1.《汉宫秋》的乐曲; 2.《声声慢》名家诵读; 3.抖音视频“一张思维导图读懂李清照”。 【教学内容】《声声慢》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鉴赏艺术特色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 2.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与工具】 方法;创设情境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对比阅读法 工具:PPT课件、电子白板 【预习任务】 1.搜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并了解这首诗歌的成诗背景。 2.完成学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相关问题。 3.熟读诗歌,尽量做到背诵。 【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分为五步:知人论世———初识愁之人、美读感知———始味愁之情、品读揣摩———如何写愁、悟读探究———小议愁之因、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一.知人论世———初识愁之人(4分钟)。 “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眼泪和愁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轻拂历史的尘烟,漫步文学的殿堂,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悲怀愁情的诗词。(让学生回忆有关“愁”的诗词名句。) 教师总结:真是愁有景,愁有声,愁有泪;国愁、家愁、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一般愁字别样情,渺渺生灵于各自的人生苦痛中抒写着各样悲情愁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词评家誉为“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灵来聆听、来感受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吧! 设计意图:以有关愁的诗句开启新课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愁的种类和特点,极大激发学习兴趣,并且使课堂一开始就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1.学生自由发言。(课前准备任务查阅李清照相关资料) 2.教师相机补充(幻灯片出示)。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南渡是李清照词的分水岭。前期:李清照前期词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词风真挚细腻、清新明快。后期:宋朝南迁,清照逃往南方,后期词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流离之苦、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哀婉凄凉。 二.美读感知———始味愁之情(6分钟)。 1.点读,检查重要字词掌握情况。 2.听读,明确字音、声调、句读,指导诵读技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自读,找出词中最能传递词人心声的一个字和最能体现词人孤身一人复杂心情的句子。 明确:“愁”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齐读,再次品味愁情。 设计意图: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读音、节奏、语气、语调,使学生感受叠词音韵美,体会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