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突破(1) ———两会热点之“民生保障” 今年两会正在进行之中,民生问题再次成为两会的热点话题。在此前的23次全国两会调查中,与民生紧密相关的“社会保障”一词曾20次跻身十大热词之列,今年改为“民生保障”后,其关注热度位列榜首。民生年年都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民生工作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两会”民生保障包含内容: 1、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随着春风行动的开展,民众围绕支持不同群体就业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等。 2、医疗:医疗领域同样备受关注,民众期盼优质医疗资源能够进一步下沉,特别是在减轻人民群众就医用药负担、推动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落地等方面取得更多进展。 3、人口政策:针对我国人口总数进入负增长区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等挑战,希望两会能继续出台更加明确、更大力度的人口政策。 民生问题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1、概念:民本思想,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 2、发展历程: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本思想源远流长,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民本思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民本思想肇始于夏商周时期。《尚书·五子之歌》记载大禹之训诫:“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大禹不仅提出了民本思想,并且也在治国中践行民本思想。 (2)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实施“德治”。周公深知殷商之鉴,努力安民保民、实施“德政”。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对待人民的态度是一个重要议题。特别是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所论形成了初步的思想体系,提出了一系列命题;古希腊兴盛起来的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并不包括自由人之外的奴隶,所以其范围是非常有限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比起西方奴隶制度下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更加具体、更加具有人情味,尽管不免有其蒙蔽性。 ①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②孟子提出 “民贵君轻”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爱民”、“利民”,轻刑薄赋,听政于民,与民同乐。这标志着民本思想至此真正形成了。 ③荀子“君舟民水”思想 (4)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贾谊深入阐述了人民的重要性,总结出人民是国家兴衰成败根本的结论,完善了民本思想体系。《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指出:“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这就高度评价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唐代柳宗元在“民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他认为,当官者是人民的仆役,是要为人民办事的。 3、认识: (1) 民本思想一直是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体现。 (2)民富才能国强,这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总结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3)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权利与尊严;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利益和福祉;民本思想强调人民的平等与和谐,共同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 (4)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使得广大人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等盛世局面。 (5)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比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更多的是从农民起义、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教训中不得已而总结出来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