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年级 1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3.14 课题 大家排好队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 分析 《大家排好队》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公共秩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课。通过具体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排队重要性,理解排队是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的表现,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排队行为,养成良好社会行为习惯。 课标 分析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了解并遵守基本的公共生活规则。《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正是围绕这一标准展开,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排队规则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增强学生对社会规则的认同感。 学情 分析 一年级学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关键时期,虽开始接触社会、参与集体活动,但对排队意义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易出现插队、推搡等不良行为。教学需紧密结合其生活实际,借助生动案例和互动活动,加深他们对排队重要性的理解,激发自觉遵守排队规则的动力。 学习 目标 政治认同:增强对社会规则和国家法治的认同感,理解遵守排队规则是公民应尽义务。 道德素养:培养尊重他人、礼让他人的道德品质,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 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明白排队是法律和社会规范倡导的公共行为,知晓不排队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健全人格:通过排队实践,培养自律、耐心、公平竞争的优秀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责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认识个人行为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主动承担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 学习 重难点 1.重点:理解排队的重要性,认识到排队是维护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的表现。 2.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排队,抵制插队等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排队习惯。 课前 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思考,引出主题) 1.教师活动:展示一组人们按顺序排队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在这些场景中,人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学生活动:观察视频,思考问题并参与讨论。 判断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依据回答是否围绕排队行为与原因,完全正确得3分,部分正确得2分,错误得1分,平均分达2分以上为合格 观察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判断学生对排队现象的关注度和初步认知。 若学生参与度不高,可引导个别学生发言,或再次播放视频强调关键场景;若回答偏离主题,及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讲授新课(深化学生对排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公共意识) 板块一:还是排队好1.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你喜欢哪一种发礼物的方式?”“假如不排队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从安全、公平、效率等角度讨论;假设生日分礼物场景,组织角色扮演,一种是大家一拥而上,另一种是排队领取;展示因不排队引发冲突或事故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2. 学生活动:参与问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不同分发方式;分析案例原因,分享看法。 以小组讨论中主动发言次数为参考,人均发言2次及以上为参与度高;依据学生观点是否从安全、公平、效率等多方面阐述且逻辑清晰,全面且深入得3分,部分涉及得2分,片面得1分,平均分2分以上合格。角色扮演时,若学生能清晰表达排队与不排队的体验差异,体验深刻得3分,有一定感受得2分,无明显感受得1分 观察学生讨论时的参与度、观点的合理性;观察角色扮演中对排队和不排队体验的反馈;评估学生案例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讨论环节若学生观点单一,教师可补充引导;角色扮演中若学生未体会到排队优势,可重新组织;案例分析若学生理解不深入,教师进一步讲解。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观察生活中排队现象,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