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2528

第三单元背诵提纲-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3-3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66次 大小:173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三,单元,背诵,提纲,-2024-2025,学年
  • cover
第三单元背诵提纲 1、 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之争背景: ①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 ②经济:铁犁牛耕兴起并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生产力得到发展; ③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④统治者需求:诸侯国君寻求治国新思想; 2、德治、法治之争的社会影响: ①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③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中国古代德治/乡约发展历程: 朝代 特点 先秦时期 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 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唐 ①唐朝提倡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②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育; 宋 ①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巨剑确立统治地位,甚至深入族规和家训中;②宋朝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 明 ①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清 ①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常引用《大清律例》;②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 4、中国古代法治/法律发展历程: 朝代 特点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秦汉时期 (礼法分离)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期 (礼法走向融合)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律令逐渐儒家化; 魏明帝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意义: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唐 (礼法结合) 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 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宋元时期 宋朝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唐律疏议》--《宋刑统》;《开元二十五年令》—《天圣令》 元朝在司法实践中也广泛援引唐律; 明清时期 依据唐律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5、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内容的变化: ①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②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6、我国古代为何形成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①政治: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的等级结构是礼法融合的基础; ②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 ③思想:中国古代由自然经济孕育“天人合一”观,是人们作为社会规范礼和国家规范法结合的思想条件; 7、乡约制度的作用: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小农经济发展;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8、用唯物史观认识以礼入法: 1).进步性 ①以礼入法建立了封建法律秩序,维护了皇权和封建等级,巩固了封建秩序;②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 2).局限性 ①以礼入法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实际背离了“以事实为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