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7061

24 唐诗三首 《 石壕吏》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4-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23485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唐诗,三首, 石壕吏,课件,34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诗《石壕吏》。 新 课 导 入 石壕吏 杜 甫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状况。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 习 目 标 背 景 链 接 《石壕史》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 “三别”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作 者 简 介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他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文 体 知 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照古人诗体的分类,汉魏以后的五七言歌谣、乐府古辞、拟题乐府、歌行诗、新乐府和其他五、七言古诗,都属于古体诗。古体诗的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少的只有二、三、四句,多的可达百句以上。每句字数也无严格限制,一般是五、七言,也有四言、六言、八言、九言、杂言。 古体诗也要求押韵,但比较自由、灵活,对字词的平仄没有严格要求。它的语言自由,可俗可雅,对对仗也没有什么要求。 字 词 积 累 石壕(háo)吏(lì) 逾(yú)墙 邺(yè)城 戍(shù) 老妪(yù) 泣(qì) 幽(yōu) 咽(yè) 初 读 感 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听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重 点 字 词 投:投宿。 一何:多么。 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戍:防守。 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已:停止,文中指生命结束。 完裙:完整的衣服。裙,文中泛指衣服。 老妪:老妇。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走上前去说话 三个儿子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 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 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 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防守 捎信回来 最近 暂且 停止 再也 出来进去 老妇 衰弱,衰微 还 准备 疏 通 文 意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 前途,独与老翁别。 停止,消失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前行的路途 踏上 疏 通 文 意 老翁逾墙走( ) 出入无完裙( ) 听妇前致词( ) 文 言 字 词 古义:泛指衣服 今义:专指裙子 ◆古今异义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古义:对……说话 今义: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之类的话 ◆词类活用 有吏夜捉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文 言 字 词 文 章 结 构 全文共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