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8331

1.《北京的春节》课件(共27张PPT)

日期:2025-04-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62242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北京的春节,课件,2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北京的春节 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天,家家都要干什么?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熬腊八粥 泡腊八蒜 作者在描写腊八粥的时候,抓住了哪些重点,如何写出特点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比喻 特点:粥材料丰富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视觉 味觉 通过视觉、味觉来体现腊八蒜什么特点? 五感法 为什么加上双引号?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2.品读“小年” 麦芽糖 江米糖 这里的“彩排”一词具有特殊含义,并不是指表演前的彩排,而是说过小年就已经很热闹,预示着过年(除夕)会更加热闹、隆重,所以“彩排”一词用上双引号。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热闹 中心句,统领全段。 3.品读“除夕” 除夕真热闹。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除非……必定……”的句式,说明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非常重视,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一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描写除夕的热闹,比如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赶回家吃团圆饭等;二是从味、色、声的角度描写除夕的热闹,比如“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等,足见除夕的热闹。从中也体现了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过渡,将不同的两天进行对比,突出除夕的“闹”和大年初一的“静”。 4.品读“正月初一” 对比 男人们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第10自然段列举了哪些人的活动?这样写好在哪里? 男人们 女人们 小贩们 孩子们 更全面地描绘出北京热热闹闹过年的情景,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北京的民俗风情。 元宵(或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排比 5.品读“元宵” 种类多 数量多 对比 元宵节 大年初一 元宵节 几百盏灯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式各样 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