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599867

15 无言之美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980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 cover
《无言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无言之美”。 2.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品味“言”与“意”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 3.思辨拓展,了解“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举例论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2.难点:了解“留白”的艺术创作手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无言之美”。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赏美: 以顾城的《门前》小诗节选导入本课: 门前(节选)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多么美的意境,这种美好的无言之境,在陶渊明的笔下,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悠闲自得;在李煜的笔下,是“无言独上西楼”的故国之思;在白居易的笔下,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哀怨情愁。 诗人笔下的无言之境,在美学家眼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翻开课本,来学习朱光潜的《无言之美》。 二、初读课文知美 (一)夯实基础 1.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2.了解背景: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是朱光潜先生发表的第一篇美学文章,他在文中首次提出了“无言之美”这一美学命题。 3.字词积累: 4.词语释义: 【铢两悉称】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目不忍睹】眼睛不忍看,形容景象很凄惨。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文章。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2.自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梳理论证思路,并按提示写出对应的内容。 话题导入(1—2段):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3—6段):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文学能不能、要不要尽意。 分析问题(7—12段):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得出结论(13段):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引起的三、品读课文审美 1.朱光潜开篇先写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为何不直接说出观点呢? 预设:文章引述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这一话题,从而展开了对“无言之美”的论述;以这一事例为引,故事性强,易于理解,也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作者在文中想要阐述的无言之美,其内涵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表现言与意关系的语段,探究“无言之美”的意蕴。 预设:作者把“言”“固定、有迹象、散碎、有限的特点,与“意”“瞬息万变、缥缈无踪、混整、无限”的特点加以比较,提出了言不尽意,也不必尽意的观点。 四、思辨拓展悟美 1.跳读课文,思考作者举了哪些方面的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绘画的选择之美;文学的意蕴之美;音乐的无声之美;雕刻的含蓄之美 2.你认同作者说的“图画比相片美得多”的观点吗?(言之有理即可) 3.为了论述文学的“意蕴之美,作者列举了《论语》和七首古诗为例,是不是有些啰嗦了?(言之有理即可) 4.从上面的诗句中任选一个例子加以品读,在文旁作批注,写下你对“无言之美”的感受。 对比赏析: A: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 河水滚滚地向前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