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课 远离违法犯罪 11.1《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树立底线意识,增强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意识。 2.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知道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 【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类别。 【教学难点】 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案例导入 2023年8月22日,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江西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肖某受贿、滥用职权一案,对被告人肖某以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查封、扣押在案的肖某受贿所得财物及其孳息,依法予以追缴,上缴国库。 思考:肖某受到法律的严惩说明了什么 教师(过渡):漠视法律必受惩处。上述案例再次表明,法不可违,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它又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法不可违》。 二、探究新知 (一)法律的作用 法律链接:《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一条: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制定本法。 《刑法》第一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思考:通过以上立法目的的展示说明法律具有什么作用呢 提示: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新闻链接:2024年7月9日,针对媒体反映的“罐车运输食用油乱象问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组织国家发展改革委、公i安部、交通运输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等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食用油罐车运输环节!有关问题。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将依法严惩、绝不姑息。 思考: “汽油罐车装食用油”是什么行为 提示:是违法行为。 依据:食品安全法明确:“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笔记:含义: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为。 (三)违法行为的分类 活动:案例再现 案例1 左某在乘坐火车时霸占旁边乘客2个座位,乘警多次警告后其仍拒绝离开,被铁路警方依法处以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 案例2 周某在路上拾到一个装有重要文件的公文包,拒不归还失主并向失主索要巨额“好处费”,拒不归还失主。最终,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周某向失主赔礼道歉并归还公文包。 案例3 某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利用高考志愿填报为诱饵的诈骗案,依法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十年十个月,并处罚金100万元。 子议题一:案例中左某、周某和李某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子议题二:结合上述案例,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不可违”的认识。 要求:同学们首先进行短暂的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并探究讨论,达成共识后参与班级交流分享。此环节教师可以呈现相关的图片资料等,以巩固学生的认同共识。 教师小结: 人物 违法行为 判断依据 左某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拘留7日 周某 民事违法行为 赔礼道歉并归还公文包 李某 刑事违法行为 有期徒刑十年十个月,罚金100万元 警示 ①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②违反法律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多媒体呈现】课堂阶段小结:违法行为的分类 ◆分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如下表所示: 区别 联系 类别 违反的法律 社会危害性 法律责任 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 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