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爬天都峰》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中的第17课,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在与人相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约9-10岁)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相对有限,喜欢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学习。此阶段学生已掌握一定的汉字量、词汇量和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但对深层次情感、寓意及写作手法的理解仍需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8个字。 2.知道可以按照一件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可以按照一件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难点:遇到困难要树立面对勇气的困难和信心。 四、教学过程 1.单元导入,介绍背景。 师:当我们走进第五单元,映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句话: 生:“我手写我心,彩笔会生活。” 师:意思是用手通过文字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学写一件事,将事情写清楚。 如何写清楚一件事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黄奕波先生带来的爬天都峰,一起寻找他给我们留下的线索,请同学跟我一起板书课题爬天都峰(板书)。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单元导语导入,引导学生明确本单元的重点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为接下来的习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师:题目是爬天都峰,那作者爬的天都峰位置在哪里呢?谁知道可以大胆分享,你的文化底蕴真丰富,请坐。根据刚才同学所介绍的那让我们再观看一个视频来深入了解一下吧。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带领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天都峰。 2.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看完视频后真的正如徐霞客所说“登黄山,天下无山”现在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清屏幕要求1和2。 师:读完后同学是否有不会生字和词语呢 我来考考你依照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看哪位同学读的既准确又响亮。(读对的跟读一遍,读错的纠正两遍自己再读一遍) 生:读 师:读的声音洪亮,在这里有个多音字我们要注意一下是?在课文中读? 生:学生读三声。 师:还可以读?组个词。 师:根据这些词语联系实际它们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看一看,图中画圈的你想到了刚才读的哪些词语? 生:攀登、石级、铁链。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对于字我们不仅会读而且要会写,谁来说一说你的识字经验呢? 生:”念“上半部分是今而不是令,猴不要多写一竖。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解决重点需要会读会写的生字。 师:解决了生字词,理解课文就更容易了。本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记叙文包括6要素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并不陌生,现在谁能用简短的话说一说发生在这篇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呢? 生:起因是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经过是我和老爷爷相互鼓励,奋力向上爬。 结果是最后到了山顶,我们拍照留念,相互致谢。 师:看样子你读懂了作者写作方法。问题又来了,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爬山。 生:爬山前-爬山时-爬上封顶后 师:没错,作者正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所以当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现在你能根据写作顺序划分段落么? 生:1-5爬山前 ,6-7爬山中,8-10爬山后。 师:教师出示贴纸. 3.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作者是如何将事情写清楚的?请同学们读2-5自然段。 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