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对文言字词和章节内容的梳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把握文本内涵; 在把握每章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儒家思想核心概念“仁”的含义; 联系当下社会生活实际,思考“仁”的现实意义。 【知识补充】 1、文化常识 八佾:读音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国君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八佾》:主要谈儒家的礼乐思想。近半数记载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的不满。另一半则记录了孔子作为践行者、阐释者、研究者和推广者对传承、发扬礼乐思想所作的贡献。 【学习过程】 研习任务一:研读文本,把握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研读课文第二、七、九、十、十一章,疏通大意,把握内涵。 1.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注解: (1)而:如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2)仁:仁德。 (3)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礼,指各种礼节规范。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音乐呢?” 在这一章中,出现了孔子思想中三个核心的概念———仁、礼、乐,其中,“礼”是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舞蹈和音乐,他们表现在外,而“仁”则自于人的内心。就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内心的“仁”可以表现在外显的“礼”“乐”之上。一个人若心中无仁,礼乐皆失其本,他不会好好地对待礼乐,纵使他遵守礼乐规范,又有何意义?所以,仁为礼乐之本。从这一章,我们既看到孔子对“仁”的强调,同时也看到了孔子对礼乐的重视。 在孔子的思想中,他一直把“郁郁乎周礼”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礼记》中的一句话解释了缘由,“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礼乐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这就成为了孔子为那个动乱年代开出的药方。而本章的出处———《八佾》所谈论的就是儒家的礼乐思想,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的不满或者孔子对传承、发扬礼乐思想所作的贡献。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注解: 1.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附于先王之礼。 2.一日:一旦。 3.归:称赞、称许。 4.目:条目,细则。 5.事:实践,从事。 翻译:颜渊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回答道:“约束自己、实践礼的要求那就是仁了。一旦做到这样,天下便尽在我心之仁之中了。践行仁这件事是由自身出发的,难道还要由乎外界的事物来决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回答:“不符合礼的不去看,不符合礼的不去听,不符合礼的不去说,不符合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迟钝,也请让我按照您说的去做。” 与之相关的是本课的第十章。这一章中,孔子为弟子阐明了何谓“仁”以及如何去实践“仁”。孔子认为,即“克己复礼为仁”,在内“克己”,在外“复礼”。那么,如何去实践“仁”?首先,孔子认为,践行仁这件事是由自身出发的,而不是由外界的事物来决定,这表达出孔子希望他的学生在追求“仁”的道路上,一定要靠自己,要从自身出发。接着,孔子为学生解释了践行仁具体、可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