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05330

2025中考化学二轮复习 题型突破七 工艺流程图(原卷版+解答版+ppt)

日期:2025-04-01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52750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5,流程图,+ppt,解答,原卷版,工艺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化学学科 题型突破七 工艺流程图 1.(2024·湖北)某工厂在粗盐的提纯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盐泥”[主要成分为Mg(OH)2、BaSO4和NaCl]。利用“盐泥”制备硫酸镁晶体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NaCl溶解度/g 35.7 36.0 36.6 37.3 38.4 MgSO4溶解度/g 22.0 33.7 44.5 54.6 55.8 (1)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 36.0 g。 (2)“反应器”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H)2+H2SO4MgSO4+2H2O 。 (3)“过滤器1”产生的“滤渣”为 硫酸钡 。 (4)“结晶槽”中获得硫酸镁晶体的方法是 冷却(或降温) 结晶。 (5)从结晶槽中获得的硫酸镁晶体表面附着有杂质,需用试剂洗去。为避免晶体损失,最适宜的洗涤试剂是 饱和硫酸镁溶液 。 2.(2023·菏泽)我国制碱先驱侯德榜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某企业把海水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与侯氏制碱法结合,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请根据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常考操作术语及目的 1.搅拌、粉碎、研磨、喷淋: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提高反应速率。 2.水浸:使可溶物溶解,与不溶物分离。 3.酸浸:溶解金属、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铁等)、难溶性碱或碳酸盐。 4.碱浸:去油污,溶解Al2O3、SiO2,调节pH等。 5.灼烧(煅烧、焙烧):使固体在高温条件下分解、氧化;除去可燃性杂质等。 6.洗涤:去除晶体表面的可溶性杂质,以得到更纯净的晶体,常用试剂吸收杂质或者用产物的饱和溶液使产物结晶。 工业生产材料选择的原则 1.成本低。 2.可供性好,即材料易得。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好:在选择原材料时应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影响较小或可消除污染的原材料。  (1)①中用石灰乳而不选用氢氧化钠的原因是 石灰乳更加廉价易得(合理即可)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MgCl2Mg(OH)2↓+CaCl2 。 (2)已知在溶液中温度高于35 ℃,NH4HCO3会分解。吸氨碳化塔内发生的反应:Ⅰ:NH3+H2O+CO2NH4HCO3;Ⅱ:NH4HCO3+NaClNaHCO3↓+NH4Cl。 请结合图像分析反应Ⅱ能进行的原因: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实际生产时,吸氨碳化塔内温度通常控制在不低于30 ℃,不高于35 ℃,理由是 温度高于35 ℃,NH4HCO3会分解;温度低于30 ℃,反应速率减小,生产效率会下降(合理即可) 。 3.(2023·宜昌)2023年5月30日,我国神舟十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保证航天员正常的生命活动,空间站内的空气需与我们周围的空气组成相近,主要采用以下循环系统: (1)空间站内空气中含量最多且不会被航天员消耗的气体是 N2 (填化学式),补充氧气的化学反应有 ①③ (填序号)。空间站用活性炭净化空气,是利用它的 吸附 性。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4H22H2O+CH4 ;此系统中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水、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 控制反应条件的目的 1.调节pH:调节溶液的酸碱度;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沉淀而分离等。 2.控制温度在一定范围:防止某种物质(如过氧化氢溶液、氨水等)温度过高时分解;控制物质的溶解与结晶等。 3.通入保护气(如氩气):隔绝空气,防止生成物被氧化,提高转化率等。 工艺流程中化学方程式 的书写 1.寻找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箭头方向判断,箭头进入的是投料(即反应物),出去的是生成物(包括主产物和副产物)。 2.查漏补缺:若从已知信息中找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①考虑是否有水参与或生成;②若通入空气,则考虑O2或CO2是否参加反应,然后根据题意写出反应条件并配平。 可循环利用物质的判断 (1):辨箭头判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可逆线表示该物质可循环使用。 (2):物质B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