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理解屈原独白的内涵。 2.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3.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 1.了解戏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理解屈原独白的内涵。 2.了解戏剧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投汨罗江而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一)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二)了解全剧 阅读课本P103内容,了解《屈原》全剧故事梗概: 【学法指导】概括每段内容方法提示: 1.找关键词 2.连词成句 【明确】 第一幕:张仪郑袖勾结,酝酿阴谋卖楚。 第二幕:郑袖诬屈原使之免职,张仪促楚齐断交,楚秦结好。楚危。 第三幕:屈原被误解,愤然出走。 第四幕:屈原遭侮辱和监禁。 第五幕:屈原被囚在庙,颂风雷电,出逃。 【设计意图】借助课后知识了解《屈原》全剧的大致剧情。 (三)概括本幕 本文选自全剧的第五幕。 默读全文,概括本幕剧的主要内容。 要求:把下列概括本幕剧主要内容的半成品思维导图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课文P102页“思考探究一”提到:“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的心理”,基于此,本课设计由“对白”和“独白”组成。同时,借助思维导图概括本幕内容。 三、细读感悟 理解对白 1.本文开头有一大段“舞台说明”在本文有什么作用? 这是故事发生的环境描写,室内空寂昏暗,渲染了靳尚与郑詹尹阴谋加 害屈原的紧张氛围;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朗读第一部分,仔细品味靳尚与郑詹尹的对话,回答问题: (1)靳尚出场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咄咄逼人的气势急于害死屈原 (2)写靳尚害死屈原怕城里的人“愤愤不平”,怕“引起关东诸国的 非难”有什么作用? 明确:【侧面描写】写出屈原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精神品质之令人敬重。 (3)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 二人的对话引出屈原的独白,并把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他们诬陷打击 屈原还不够,还欲除之而后快,暴露了他们铲除政治异己的凶残和毒辣。 (二)感悟独白 屈原是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贤臣,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万千国人的内心。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有何独特性呢?让我们一同品赏独白,走近屈原。 1.传统意义上的屈原形象 【背景资料】 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心念君主、钟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怨气横生的迁客。屈原出身高贵,高洁不群。屈原有“美政”思想,他忠于楚怀王,忠于楚国,直言进谏,不惧奸佞。在奸臣小人环伺的楚国,他屡受谗言侵害,屡遭贬谪冷遇,愤懑郁结,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设计意图】结合背景资料,了解屈原在传统意义上的形象。 2.作者笔下的屈原 独白是人物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