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3节 建构原子模型 第2课时教案 课 题 第二章 第3节 建构原子模型 第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描述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格;描述离子的形成过程。 科学思维: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钠与氯气反应,能准确描述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关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索。 教学重点 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单位等;掌握离子的形成过程和离子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离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式 讲授式、研讨式、探究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目的 【演示PPT3、4】 提问: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质量,怎么表示原子质量方便记忆和书写呢? 【演示PPT5】 展示表格请学生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几种原子的质量。 过渡:为了方便表示原子的质量,我们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演示PPT6】 提问: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呢?它有计算公式吗?它的单位和符号是什么呢? 【演示PPT7-8】 解答并板书: 一、相对分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Ar)= 3.单位:“1”。 【演示PPT9】 展示相对原子卡通图并以氧原子为例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并阐述这种计算方法也比较繁琐。 提问:那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呢? 【演示PPT10】 展示表格。 提问:阅读表中的数据,你有什么启发?请分组讨论。 解答: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微粒是质子和中子。所以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板书: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演示PPT11】 展示表格。 总结:通过分析表格中几种常见的原子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我们再次得出了下面的结论: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请同学们记住这个公式,在后续的计算中会经常用到这个公式。 【演示PPT12】 展示表格并布置任务: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查到。请查阅核电荷数1~18的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并填写在表中。 离子 【演示PPT13-14】 演示实验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现象。 提问: 上述实验中,从微观角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了呢? 【演示PPT15】 播放《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视频。 【演示PPT16】 展示微观示意图,并总结钠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氯原子最得到一个电子后形成氯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的过程。 板书: 二、离子 1.Na Na+ 2.Cl Cl- 【演示PPT17】 展示并讲述离子的定义、分类,并强调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板书: 离子的定义:带电的微粒称为离子。 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 【演示PPT18】 提问: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什么有关呢? 总结: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 【演示PPT19】 拓展延伸: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诞生 【演示PPT20、21】随堂练习 【演示PPT22】课堂小结 【演示PPT23】布置作业 观看、思考。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几种原子质量。 阅读课本并总结。 理解并记忆。 思考。 分组讨论。 仔细观察表格。 填写表格。 观察实验并写出实验现象。 倾听并了解。 通过展示、类比、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 为下面引出相对原子质量做铺垫。 培养学生阅读、总结能力。 帮助学生梳理并总结相对原子质量相关知识 为下文引出用质子数和中子数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做出铺垫。 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通过几种常见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关系,让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