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密市第十五中学高一年级《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学科 地理 姓名 年级班级 高一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课时数 1 学习 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遥感(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结合实例分析三大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各环节(监测、预警、救援、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3.能判读遥感影像、GNSS 定位数据和 GIS 图层叠加图。 二、思想方法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学会 “原理→应用→实践” 的逻辑推理方法。 2.运用对比归纳法区分 RS、GNSS、GIS 的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三、素养成长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哈密市沙尘暴、寒潮等灾害,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区域适应性。 2.综合思维:从 “技术 - 灾害 - 人类” 的多维视角分析防灾减灾体系。 3.地理实践力:尝试设计简单的灾害监测方案。 4.人地协调观:树立科技减灾的意识,理解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 课标 教材 一、课标分析 结合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选择性必修 1 “自然地理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 2020 年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是 “地理信息技术” 与 “自然灾害” 的结合,重点在于三大技术的应用场景,需结合哈密市典型灾害(如沙尘暴、融雪型洪水)展开教学。 学情 分析 一.已有基础: 1.学生已掌握必修一 “自然灾害” 的成因与危害,必修二 “地理信息技术” 的基本概念(如 RS、GNSS、GIS 的定义)。 2.对手机导航(GNSS)、卫星云图(RS)等生活案例有初步认知。 二.学习难点: 1.技术原理的抽象性(如 RS 的电磁波反射、GIS 的空间分析)。 2.三大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协同应用(如 “监测→预警→救援” 的链条)。 三.哈密市特色: 1.本地灾害:春季沙尘暴、天山山区积雪融水型洪水、冬季寒潮。 2.可结合案例:哈密市气象局利用 RS 监测沙尘暴路径、GNSS 定位救援被困车辆、GIS 分析洪水淹没范围。 教学过程设计 理念:学为中心、双基生根、思维生长、素养生成、人格成长 要素: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七步:情境引入、问题导学、新知探究、深度学习、当堂应用、归纳总结、拓展提升(引导探学用结拓) 三段:教、学、评 四分析:课标教材、重点难点、学情基础、教学方法 六设计:用时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两反思:学生活动反思,目标达成度反思 一核心:学生活动和集中练习时间≥15分钟(关键底线) 集体备课(初次备课) 二次备课 情景引入(5分钟) 活动:播放一段关于台风和泥石流灾害的视频,展示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问题:提问学生,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预测和减轻这些灾害的影响? 示意图:展示一张台风路径图和泥石流灾害现场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 问题导学(5分钟) 活动: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灾害类型(台风或泥石流),讨论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监测和预警。 问题:遥感技术、GNSS和GIS在灾害监测中各有什么优势? 示意图:展示遥感、GNSS和GIS的基本工作原理图。 新知探究(10分钟) 活动:讲解遥感技术在台风检测中的应用,包括卫星图像的获取、分析和解读。 问题:如何通过遥感图像判断台风的路径和强度? 示意图:展示一张台风卫星图像,标注关键信息点。 活动:讲解GIS在泥石流灾害影响判断中的应用,包括数据采集、空间分析和结果展示。 问题:如何利用GIS分析泥石流灾害的影响范围? 示意图:展示一张GIS分析结果图,标注影响范围和关键数据。 深度学习(5分钟) 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操作,利用提供的遥感图像和GIS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