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氯化钠、硝酸钾溶解的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3.认识结晶现象,知道结晶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试剂和器材:硝酸钾、氯化钠、蒸馏水、量筒、烧杯、药匙、酒精灯、陶土网、铁架台、玻璃棒、玻璃片、电吹风机、胶头滴管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PPT展示图片。 【交流讨论】食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食盐可以通过海水晒盐制得,那你知道海水晒盐过程利用了哪些化学知识吗? 【过渡】那海水晒盐到底利用了哪些化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 环节二 新课讲解 【播放】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讲述】请同学们观看视频,根据你的预习和视频谈谈你的认识,并提出你的困惑。 【总结】同学们想知道饱和溶液、结晶、母液的含义等等。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来探讨。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氯化钠易溶于水。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能不能无限度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合作探究】现在实验桌上有烧杯、量筒、药匙、玻璃棒、氯化钠、蒸馏水等,请同学们按照步骤分组探究这个问题,并填写表格。 【展示】PPT展示实验步骤、实验表格。 提示:玻璃棒作用:搅拌,加速溶解。 【播放】播放视频《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 【展示PPT并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室温下,一定量的水中并不能无限的溶解食盐。但是如果增加水的量,氯化钠溶解的量也增加。可见,溶剂中溶解溶质的多少与溶质、溶剂的量有关。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描述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讲述】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作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例如,等量水中,分别加入少量蔗糖、过量氯化钠,我们会得到氯化钠饱和溶液、蔗糖不饱和溶液 【强调】要想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需要注意“三要素”。 1.温度一定;(气体:一定压强) 2.溶剂量一定; 3.达到最大溶解量(也就是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特别提醒】 要明确“一定温度” 和“一定量溶剂”。这样饱和与不饱和才有意义。 ② 要明确“某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例如:在某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NaCl的饱和溶液,可能还能溶解KNO3。 ③ 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少数物质例外。例如:酒精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所以无法配制成酒精的饱和溶液。 【提问】判断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实验中各步骤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总结】在上述实验中,当氯化钠能继续溶解时,溶液是不饱和的;当氯化钠固体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剩余时,溶液就变成了饱和的。当再加入水,溶液又从饱和的变成不饱和的,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则可以继续溶解。 【提问】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多少与温度有关系吗? 【合作探究】现在实验桌上有烧杯、量筒、药匙、玻璃棒、酒精灯、陶土网、铁架台、硝酸钾、蒸馏水等,请同学们分组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温度是否能影响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的质量。 【交流讨论】现在老师请几名同学说说你们设计实验的思路(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给与鼓励,针对一些问题给与纠正)。 【总结】同学们的思路都很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简单、易于操作的方案,请同学按照之前的分组,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