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2 溶解度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解决实际问题。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解读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及相关视频。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PPT展示图片。 【讲述】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盐、蔗糖等物质可溶于水。那么请你思考下列问题: 如何定量地比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呢? 【过渡】关于如何定量地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如何定量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 提出自己的观点。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做准备。 环节二 新课讲解 【提问】下列情况能说明NaCl和KNO3的溶解性大小吗? 【展示】展示课件第4页。 【总结】不能,应该在同一温度下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性大小。 【展示】展示课件第5页。 【总结】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性大小时溶剂量应该相同。 【展示】展示课件第6页。 【总结】不能,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性大小时应该达到饱和状态。 【展示】展示课件第7页。 【总结】能,说明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性更好。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在20 ℃时,将36 g KNO3、NaCl分别加入到100 g水中,KNO3有剩余,说明在上述条件下,NaCl的溶解能力更强,而且这种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化学上,我们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或溶解的限度)。 【讲述】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作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讲述】溶解度与溶解性的(概念)区别: 溶解性是定性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溶解度是定量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 【组织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溶解度的概念,说说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都有哪些? 【展示并总结】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 (1)条件:一定温度; (2)标准:100 g溶剂; (3)状态:溶液达到饱和; (4)单位:“克”(g)。 【思考讨论】请同学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如何理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 【总结】 1.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克。 2.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36克的氯化钠就达到饱和状态。 3.20℃时,完全溶解36克的氯化钠最少需要100克水。 4.20℃时,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 【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溶解度可以定量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而生活中还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来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它是怎样界定的呢,请同学们快速从课本上P40页上找到答案。 【总结】根据20℃溶解度的大小,小于0.01 g的是难溶物质,如AgCl;大于0.01 g小于1 g的是微溶物质,如Ca(OH)2;大于1 g小于10 g的是可溶物质,如KClO3;大于10 g的是易溶物质如NaCl。 【展示】可以用数轴表示,方便同学们记忆。 【拓展】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习惯上把难溶物质叫作“不溶”物质。 【展示】展示表9-1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过渡】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思考】结合溶解度数据表,思考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 【总结】从表中可以看出,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而不同温度下,同一物质的溶解度也不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