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刻。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程目标: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第四单元 时空坐标 1571年 1588年 1651年 18世纪中期 马尼拉大帆船 航线开通 英国打败西班牙 “无敌舰队” 英国颁布 《航海条例》 英国确立世界 殖民霸权 材料一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1500~185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人口迁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改变全球种族、人口分布; 全球性的流动增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主要从欧洲、非洲迁移到美洲;白人移民为自愿移民;被强迫移民的数量较多。 2.根据材料分析,移民带来的影响。 思考: 促进物种的交流;疾病传播…… 一、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换 (一)人口迁徙 美洲 欧亚 世界 物种的交流,特别是人种的重新分布,逐渐改变世界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环境状态。 欧洲人把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 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可可等流向世界。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 总结: 一、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换 (二)物种交换 材料: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的研究成果 思考:新物种传入给中国明时期带来的影响 1.稳定社会秩序 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促进人口增长 4.丰富中国人的饮食结构 5.影响生态环境 …… 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一、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换 (二)物种交换 15—16世纪,在哥伦布到来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 根据材料和教材内容,分析病菌的传入对于美洲和世界的影响。 导致印第安人人口减少; 阻碍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与凝聚力; 促进了世界联系的加强; 一、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换 (三)病菌传播 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传统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太平洋贸易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一)原因 海路贸易 主导国 贸易双方及主要交换物 印度洋贸易 大西洋贸易 欧美贸易 三角贸易 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 太平洋贸易 西欧 诸国 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手工制品(欧洲) 贵金属、蔗糖和烟草(南美) 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欧洲) 黑人(非洲)→奴隶(美洲) 葡萄牙 线路1:生丝、瓷器等(中国澳门) 印度果阿中转 白银(欧洲)→中国 线路2:生丝(中国) 澳门 白银(日本) 西班牙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中国) 马尼拉 白银(墨西哥)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二)表现 1.印度洋贸易 2.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特征:欧洲商人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