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13373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04-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0次 大小:299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统编,语文,九年级,下册,15课,无言
  • cover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5课无言之美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再就写景说,无论何种境遇,要描写得唯妙唯肖,都要费许多笔墨。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譬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写得多么真切!再如杜工部的《后出塞》:“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liáo。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  )如 荫(  )后檐 寂liáo(  ) 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3.陶渊明别号“    ”;“  杜甫  ”称“ ”。 4、把文段中的画线句改为陈述句。 阅读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寂寥渺远的宇宙,大到我们只能凭想象,而无法看见它,像是没有形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  )引申到哲学的层面,解释起来就非常复杂。它反映的是老子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比如从音乐的角度说 □ 最好的音乐是无声的音乐,无声并非没有声音,而是听不到声音。白居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②意蕴,跟这个说法有点类似,但思想的深度还是有极大区别的。 5.在语段括号内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 B.但是 C.所以 D.或者 6.方框内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A.逗号 B.分号 C.句号 D.叹号 下文是小语参加主题活动后写的感悟,请你根据要求,帮他完善。   我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① ,    。我想在青春之时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把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②    ,   。   。   。这就是不虚此生。 7、上文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①处续写语句。 9.将下面的句子填入文中的②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 ②如果实现了,便是光荣 ③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④即便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A.②①④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这个问题是了解文学及其他美术所必须回答的。现在我们姑且答道: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先从事实下手研究。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图。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或图画,哪一个较“和自然逼真” 不消说得,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儿,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