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认识“宋、耕”等四个生字,会写“守、株”等九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感悟寓意。 4.能说出“阅读链接”《南辕北辙》中乘车人所犯的错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读懂文言文。 【教学难点】 能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板块一:联系旧知,回顾学法 一、联系旧知 1.联系旧知,了解特点 出示课文。这篇课文很短,和我们平常学过的很多课文不同,它是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 这是我们学过的第几篇文言文?回顾学过的《司马光》。 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我们就学习了文言文。《司马光》是我们小学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2.补充资料,感受特点 《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写得非常精彩!有人说:它是个小剧本。只用了短短的30个字,两句话,就写了一个关于孩子们的故事,故事有惊无险,如同电影一样。 同学们,《司马光》这篇课文有100年的历史了。这是民国教科书。第一篇课文就是《司马光》。 二、明确目标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篇文言文《守株待兔》,是一个寓言故事。 出示第二单元的单元导语页,了解本单元的组元特点,明确目标。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PPT出示:圈出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回顾方法 1.复习方法 出示《司马光》课后练习题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圈出“借助注释”。 回顾学习《司马光》时的方法:同学们,我们学习《司马光》时知道了哪些重要的学习方法? 2.关注联系 课件出示:《司马光》注释和古诗《山行》注释,引导学生从古诗的学习中迁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小结:学习文言文和学习古诗是一样的,都要借助注释。(板书:借助注释。) 3.迁移方法 出示《守株待兔》的课文。让学生借助注释,可以知道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 五蠹》。 板块二:搭好台阶,初读课文 一、读生字———奠基石 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二、读句子———搭台阶 1.出示句子,自由朗读 宋人有耕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突出难点,指导朗读 读准“耕”字,读准多音字“为”。 指导朗读长句子: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三、读课文———多尝试 1.同桌合作读课文。 2.老师范读。 3.学生练习读课文。 4.师生合作读课文。 板块三:活用方法,初知其意 指导方法,理解词句 1.联系旧知,建立联系 出示《司马光》课文,圈出“登”“庭”等古今意义相同的字。 出示《守株待兔》的课文注释,发现古今意义不同的字。 出示《司马光》和《守株待兔》的注释图,引导学生建立联系,活学活用。 2.指导方法,激发兴趣 (1)了解“走”字古今字义的不同。 古今异义。出示:古:走 今:跑 古:行 今:走 引导学生从广州话中了解“走、行”的意思。 出示“走”的字源,从古人造字中理解“走”的意思就是“跑”。 拓展“走”字的句子。 出示:百兽见之皆走。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2)了解“释”的意思 根据同义构词:释放,帮助学生理解“释”的意思。 拓展含“释”的成语,理解“释”就是“放”的意思。 出示:手不释卷 、难以释怀 、如释重负 借助插图,理解句意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单一:借助注释,将词语放到插图中。 请同学们拿出学习资料袋,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请你们借助注释,将“耒、耕者、株”这些词语放到插图中相应的地方。 全班交流。 小结:借助插图,我们很快就知道,“耒”就是“农具”;“释耒”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